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文化热点曾轶可现象对曾轶可现象进行评述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08 19:48:59
文化热点曾轶可现象
对曾轶可现象进行评述
文化热点曾轶可现象对曾轶可现象进行评述
第一篇
从"曾轶可现象"看人性的卑微与劣根性
要不是芒果又在重播快女的种种,可能很多人都快要淡忘了那个在炎热的夏天发生的那些故事吧,那些引发故事的女孩子们,那些独具个性的声音中,不得不得的一个人的名字就是--曾轶可,没有谁会象她一样独自站在风暴的中心,一个人独力承受着这些压力与烦恼;在她淘汰之后,又有不少人继续反常态的继续着黑的工作,这些反常又看似正常的现象,其实很能探究人性最根本的关系所在.
我很认同何炅老师在10进7那场曾轶可走时说的那些话,也对那场催人泪下的比赛反复看了几次,得出了以下几点结果:
1.曾轶可只是一个只想唱出心中所思所想,只想唱响自已内心情感的女孩子.
2.曾轶可根本不在乎任何结果,她把朋友之情看得重过一切.
3.曾轶可想唱就唱,唱得响亮,她才是恰到好处的唱出了快女的精神.
4.曾轶可有强大的内心世界,90后的启示录.
5.曾轶可有超乎想象的敏锐感觉,能捕捉到细如毫发的感动,填词创作不作第二人想.
为什么无数黑争先恐后的想扑上去踩上一脚呢?我以为也有以下原因:
1.大凡一个从未见过的新生事物诞生,人们对此的目光总是怀疑,然后揣测,然后极力挖掘出与之相关的所有的人和事,再加以个人的臆测想,最后得出一个主观的结果,发现原来曾轶可与很多人长的很不一样,赶紧招呼一群人上去灭了她.----人固有的惯性思维总想扼杀新生事物,就因为她的不同寻常.
2.从曾轶可进10强之前的那些不着边迹的道听途说,曾经让无数NC者跟风发泄其中的愤怒,这时候,”曾轶可”这三个字并不代表着这女孩子自身,她这时只是变成一个符号,一个点燃无数心里严重不平衡的火头,一个发泄着愤怒的出口.----黑的不是曾轶可,黑的是寂寞.
3.只要是人,总会对比,不管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的,人与人之间短暂的参照性的对比,会一下子拉近了不少人的假想的距离,心想,为什么,她唱的那么差,估计连我们都不如,竟然可以一直冲进了总决赛?一种以人的阴暗面做基础的自以为是的认定,将目标马上锁定了”曾轶可”,认为她肯定有问题,有黑幕,于是号招大家对她进行辱骂,编造谎言,接着传播谣言也就变成了自发的事,人们都以为自已在做一种非常正常的行为,都以为自已代表着正义的力量.----总以为自已是上帝,这世上自以为是的人太多.
4.在曾轶可被淘汰之后,仍然有不少人在前赴后继的做着踩人黑人的工作,你说之前的事,还可以说你是没大脑,随大流,没有人生经验,没有人生阅历.在经过了淘汰之后,在唱了那首之后,你还是一如继往地,那对不起了,说你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是抬举你和皇亲国戚靠上了边;说你无脑吧,问题是之前你就没带过脑,那只好称呼你不是人了,因为人是有情感的,有感觉的,会思考的,会辩别的,你一样也达不到,只能不是人了.---人之所以愚蠢,都是自已造成的,怨不了别人.
5.一般的人都会模仿,做的好的真的可以天衣无缝,但是那仍然是工匠与大师的区别,我们都知道一般人只会注重外在的很多方面,成为选择与判断的唯一标准,很多人都说,这个夏天其实只红了一个曾轶可,那么曾轶可成为炮火的集中点也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很多人可能穷其一生,离工匠的阶段仍然差好远,更无论是大师级的人物,(我这里并不是暗指曾轶可就是大师,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带有很多的不可知性,很多事我们并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结果会是什么.),普通人的标准会以工匠的标准来衡量大师的水平,就象拿刻刀随便刻上几画然后告诉我们这是以前的汉泥封印一样可笑,中国的文字组合之巧妙,就是很多大师级的巨匠都不能说可以在其中游刃有余,于是高晓松黑楠春晓一开始抬的太高的表扬其实成为人们反感的开始,人们会觉得一个小女孩闲暇时填的几首歌词,被无数人传唱,更被专家们一致肯定,还被所谓的专业媒体的评审们叫好,觉得完全不可思议,加上快女这个造星的舞台的历史旧案的不清白性与黑暗的可操作性,更让人们觉得高黑之流的刻意拔高有着那么不为人知的目的性,在一切都被假想的人们笼罩在所谓的黑幕下,于是人们的所谓的潜能就被激发了出来,现实中我是不能怎么样你,网络上还不让我怎么恶搞你吗?网络暴民的本性暴露无遗,这种所谓潜在一些优越感在披上网络的外衣之后,变得理所应当,曾轶可的贴吧经常性被爆,曾轶可经常被人PS恶搞,人们纷纷发表所谓的想法,争当舆论的舵手,开博听音乐发评论做节目,好象不和曾轶可沾上边就活不下去了,类似”舞美师”此类人的出台,我觉得也离不开这原因,----谁都想把握舆论的方向,使自已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反观在曾轶可淘汰之后,有不少人观念发生了转变,觉得之前自已的想法过于偏激,从一棒子打死,到变成不是黑或是中立甚至是可爱多,我觉得都是好现象,没有什么事都是绝对的行为,只要是人,都会在不同的事件发生之后,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不管是好是坏,人如果能从一些人或是事中,对自已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发现,我觉得是这次09快女带来的最大收获吧.
第二篇
曾轶可现象反映了一种整体焦虑
从03年超男、04年超女,到07年快男,我坚持一条原则,比赛其间绝对不对任何选手作出任何评价,今天破一回例.



按照09年早已设计好的快女游戏规则,昨晚曾轶可离开了这个舞台.我们主办方不能决定谁去谁留,因为我们把权力交给了三方评委.请注意!是三方而不是某一方.



我个人喜欢、支持曾轶可,但同时我认为她昨晚的离开也是正常的结果,虽然觉得遗憾.因为我更支持赛制,曾轶可的离开说明这还算是一个谨慎的赛制.



至于评委,任何个体都可以发表自己的音乐观点,我们的初衷是希望提供一个包容大度的舞台,也许过程中有些小问题,这是需要我们检讨总结的.但我始终认为,尽管可以持有不同观点,可以拥有你自己的音乐认识逻辑,但评委是所有选手的评委,不应该成为某一个选手的敌人或者粉丝,这些加强的情绪应该适当地予以控制.



这一切来源于多少年出一个的曾轶可.

过去几周,围绕曾轶可舆论汹涌,其中有很多议论,一是“背景论”,二是“走音论”.前者不值一驳,自己去摸摸脑壳,如果连游戏规则都不晓得制定,不晓得遵守,还办什么选秀?早就被妈妈喊回家吃饭去了.这里主要说一下“走音论”.



什么叫音乐什么是歌唱?我是个门外汉,那是教科书的事情.我小时候的课本说,一切艺术包括音乐来源于人民大众劳动时的精神活动,涂鸦或者哼唱······可以肯定,许多被视为珍贵文化遗产的山歌,是不符合现在的音乐规范的.可是现在有一帮号称音乐专家的人,拿曾轶可说事,拿几个和弦说事,仿佛他们家锅碗瓢盆的叮当声,他们的做爱声,他们吃饭的吧唧声,一切都那么字正腔圆沁人心脾.而另外一个孩子,写着心里的诗歌,抱着廉价的吉它,哼着想唱的歌儿,竟然变成了犯罪.



你可以批评她的唱歌技巧,可以讨厌她的音色,但没有权力说她没有资格唱歌.



我们显然也没有企图用一个选手误导音乐的阴谋,她是十多万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况且大众也有自己的判断.



和所有艺术一样,音乐是要打动心灵的,打动自己,然后打动你想要沟通的世界.在这个时代,艺术的堕落除了商业的压迫原因之外,最大的对手就是教科书和所谓权威.他们一直企图设置技术的门槛,使得常人无法达到,然后他们可以长久地占有舞台为所欲为.



也是权威说的,历史上对文化艺术的反动大都是带着缺陷甚至惊世骇俗的、可笑的、稚嫩的,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正是这些坚强真实的嫩芽,使得这个世界充满挣扎向上的惊喜.



我为什么要这样恶毒地看待这种批评?因为最近的事实表明,对曾轶可的批评完全超出了专业范畴,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用技术的大棒导引着服从经验的大众,他们很清楚地表达了曾轶可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个舞台的意愿,而不是“唱歌是否走音”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在这里,话语权力凸显出来,一切都在围绕我们熟悉的权力角逐而展开.



这一回,支持、力挺她的竟然主要来自文化高端人群,包括一些著名作家,这是颇令人思量的.围绕一个表现出一些小天才的小女孩的争论之所以如此激烈粗暴,其实反映了社会对艺术生存、创新、发展的整体焦虑.所以有时候我又理解、原谅、感谢那些激烈的言行,因为我自己也很纠结.我深感一个媒体平台力量的渺小,何况一档节目,它难以承载全部.加上当代传播将技术虚拟性传染给了内容,有时候显得百口莫辩.



平心静气下来,我们都可以想一想,都可以反省一下自己.非常遗憾,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只是游走在艺术的边缘,还算欣慰的是,我们试着为曾轶可提供了一个舞台.同样地,曾轶可现象并没有掩盖其她女孩的个性光芒,这些“美丽新声”们就是一部多彩的合唱,她们是明天的太阳,照耀着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