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何为理”“何为欲”伤天理灭人欲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04 18:09:07
“何为理”“何为欲”伤天理灭人欲什么意思?
“何为理”“何为欲”伤天理灭人欲什么意思?
“理”是理性,使人后天形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仅凭感觉做事情.“欲”是与“理”相对的,是感性,是人的欲望和本能,这种欲望人和自然界的动物是相似的,对食物,对性,对权力的欲望等等“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子所论,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天子),去掉骄奢淫逸的世俗欲望,依照天道,治理国家,所谓“天子有善,让德于天”是也.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
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探析 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卷七)简单的说,朱熹主张的是明理见性,人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所以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孟子提出了“尽心”、“存心”、“养心”之学,“尽心”就是要在认识上达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存心”也便是“养心”,即是养性知天,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不同,但初始共同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习染性情就变的很复杂多样了,孟子在这个问题上认为人的“真我”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同哪?主要是因为人的私欲,所以他提倡要超越“自我”,实现“真我”,这也就是他发挥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也是他给宋明理学家留下一个可以发挥的地方.程颢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他和朱熹一样是从“理”上来的.他在《答张横渠定性书》中说的很明了,“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很麻烦不是这样几句就可以说明白的.孟子还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心,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人抛去自己的私欲,找到自己的真实性情内在潜能,真实的自我存在,由小化大,便可以成圣成神.他说这些,就是要讲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强调人有其正常的需要(“可欲”),所谓“私欲”并不是说人所的生理需要和生活需要,而是讲除这些正常需要以外的欲望.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同一般所言,朱子实际目的是为了重塑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而不是为了禁绝一切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