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写一篇题目为解决三农问题,寻找西部发展的文章,两千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16 12:07:34
写一篇题目为解决三农问题,寻找西部发展的文章,两千字左右
写一篇题目为解决三农问题,寻找西部发展的文章,两千字左右
关于西部大开发中“三农”问题的几点建议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建多少项目,而是要让那里的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富裕起来.各级干部必须带着热爱和关心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谋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在西部开发中十分重视和切实解决好农业、农民和农村的问题.这是执政党宗旨的体现,是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要实践,是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的具体体现.尽快统一和提高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三农”“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是今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加入 WTO后,解决一些地区和领导干部认识差距的问题,更为急迫了.
  从去年到今年我们为“三农”问题先后到九省区市农村调研,择其较急、可行的问题建议如下.
  一、实施“星火西进”,建设西部地区星火计划产业带
  十五年来的大量实践证明,“星火计划”,这一“我国科技人员的创造”(江泽民主席语),的确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抓手”. 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星火项目是最直接让农民得到实惠的,也是“立足当地资源”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充分认识和发挥好它在西部大开发中兴农富民的作用.建议:
  1、在实施“十五”期间国家星火计划规划中,把建设陕西关中星火产业带作为重点加以落实,同时,在甘肃河西地区安排若干个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逐步形成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开发带.通过国家的重点扶持,既促进陕、甘两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带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科学引导地方合理开发和利用自身资源,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牵头召开一次星火西进工作会议,推动和部署“星火西进”工作.
  3、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星火计划”的支持力度,专项资金从每年3900万元增加到5亿元,用于重点支持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的种植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农村科技信息化和农民人才培训等.江苏等省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项迅速培养税源、十分划得来的投入.七亿多农民,每年为此投入5亿元,并不算多.
  二、深化改革,把科教兴农落到实处
  我们认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促进体制创新的同时,利用高新科技成果辐射带动周边和陕西地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建议:
  1、以解决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调整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导向.在注重提高科研学术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面向市场.结合国家确定的农业产业基地布局,合理配置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今后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多种经营和非农化的农业发展趋势,特别是要注重农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可以用高校扩招的名额分配等办法对学校和考生进行引导.
  2、积极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探索科技兴农的新形式和新机制.在各级政府统筹下,以实施农科教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改革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切实加强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运用财政、金融、行政等手段促进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实行专业队伍和农民组织相结合、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农民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支持和引导涉农科技企业改革内部治理机制,采取科技人员技术入股等形式让他们在为农服务的同时自己也富裕起来,从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重视农业龙头企业在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中的作用.
  3、认真发掘研究本地区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特别要重视品种、品质、品牌意识.在农业产业化中,政府工作的一个着力点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和监测手段,来促进农业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任何一个农业产业链的形成都需要标准化的焊接.
  4、高度重视信息在指导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把为农民提供各类农业信息作为主要职责之一.在交通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加快现代化通讯系统的建设尤为必要.建议中央和各省一起建立、整合、健全农业信息与市场预测系统.这些系统应由农业部门统一负责组织和管理,保证信息发表的权威性、可靠性、准确性.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把农业信息系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予以前瞻考虑.
  5、在有条件的一些省区,逐步建立示范和辐射作用强的农业科技基地.建议中央在西南地区(例如重庆)再建立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集约和优化本地区的农业科技资源,借鉴杨凌经验,加速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体制的改革,建立能够激励创新的制度结构和环境,以促进这一地区科教兴农的实施.
  6、要把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摆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采取对策.加快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的基础性措施来抓.建议中央有关部门组织西部各省开展“教育富民”工程,通过职业教育和成人文化技术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农村致富骨干、推广农村科技致富示范项目.我们希望在“十五”期间中央财政能够资助西部地区每个县建一所农村职业教育中心,并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奖学金和助学金.统筹农业管理、科技推广和教育等部门的力量,尽快根除农村职业教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完善县级政府统筹管理体制,同时制订优惠政策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三、完善农业投入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首先,要严格执行《预算法》,保证财政支农资金到位;减少直接由财政部门划拨和管理的农业投资,落实产业管理部门的财权,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其次,中央银行调整对从事农业信贷的银行的考评奖罚标准,恢复这两年撤消的农村储蓄点,遏制农村资金通过银行流到城市的势头,大幅度提高农业小额贷款的比例.为减少农业贷款的风险、降低银行的运行成本,建议中央财政(包括扶贫资金)拿出一些钱(例如每省2亿)给各省建立担保基金,实行市场化管理,代银行进行风险评估.省财政拿出一些钱,与中央扶贫资金一起进行贴息.
  第三,要逐步增加国家财政对县以下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采取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农村社会发展.除了政府自身的投入要增强,还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中央授权,允许西部有条件的省、区、市发行债券,用于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
  第四,积极探索利用外资发展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途径.
  另外,我们还想为西部地区反映两个具体问题.一,西部干旱地区创造了一些小型水利建设模式,如甘肃东部(如定西地区)的小型、成片“集雨节水”工程,花钱不多,很有效.可否把这种小型水利工程纳入国家水利建设计划,予以资金支持.二,对于草原“三化”治理,国家可否设立专项资金并出台相关融资政策.
  四、促进西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专业化
  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最终的出路和希望都在于市场,要靠经营的市场化、专业化,引导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转变观念、增长才干.
  1、当前,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国家要加快全国性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确定全国主要产粮区,扭转各地都“以粮为纲”的格局.
  2、对生态脆弱地带的农村人口逐步实行必要的整体移民,改变低效益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的进一步无休止的破坏.
  3、积极推动和支持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促进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其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经济、把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相连接的桥梁作用.
  4、通过政策鼓励、典型示范、保障服务来培育和支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有市场经济意识、善于经营服务的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实现按层次配备合理、按地区形成网络、按行当成龙配套,建立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苏北如盐城、淮安、徐州等地已有成功的经验,应予宣传、推广.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在西部大开发中,广大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关键是树立市场经济意识.目前实行的东、西部干部交流有利于西部地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干部更新观念,增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和工作能力.我们建议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一方面,扩大交流范围,让更多的基层干部有交流的机会,要交流就交流各级领导的一把手,只交流副手作用不大;另一方面,适当延长交流时间(例如至少一届),使西部干部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东部干部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利于东西部地区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
  西部“三农”问题与解决途径
  --------------------------------------------------------------------------------
  解决西部“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本文在分析“三农”问题形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即通过生态系统重建、现有土地所有权和流转制度的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建立等途径解决“三农”问题.
  一、西部“三农”问题的形成机理
  (一)西部“三农”问题是PPE恶性循环与RAP恶性循环耦合作用的结果
  生态环境恶化并不是孤立的一种现象,是PPE怪圈(贫困-人口过度增长-环境恶化)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另一方面更突出的是和农村贫困落后相联系.贫困使人们只能顾及眼前的生存需要,难顾及长远利益,无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也难以有效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为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的生活更加贫困.
  西部“三农”问题也是RAP怪圈(农村社会富裕程度低-传统农业所占份额大、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文化素质低)的恶性循环.农村社会发育程度低的突出表现在人口素质普遍偏低,人口居住分散且社会分工发育不良,市场水平低和城镇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社会发育低,即使农业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也使农民素质的提高缺乏良好的社会条件.农业经济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较高,特色农业发展起步缓慢,致使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中心的乡镇企业迟迟发展不起来,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部“三农”问题还是PPE怪圈和RAP怪圈的耦合作用结果.农村过度人口增长状况和农民素质低下构成了PPE和RAP怪圈的耦合点.一方面,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落后,直接影响到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人口文化素质难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贫困和环境退化造就了人口的过度增长,农村产生大量“剩余人口”,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产生更多的“剩余人口”,从而加剧贫困的产生和环境的退化.
  (二)农村的上层建筑不适应乡村的经济基础
  农村的上层建筑不适应乡村的经济基础,因为农业GDP的相对份额下降和农民的收入相对下降,因为农村购买力低下,无法拉动内需;“三农”问题不是个别问题,不是局部的问题,而是全局问题,是战略问题.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形态并未出现紧随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变化,表现在:土地资源不能自由流转;土地资源的平均分配造成了经营方式上的小农生产;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劳动替代资本投入现象普遍,科技进步与创新动力不足;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坚冰难破;缺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
  (三)身份歧视和财产权利制度中对农民的不公正待遇
  身份歧视制度和财产权利制度中对农民的不公正待遇是“三农问题”积重难返的深刻的制度原因.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建国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层面.造成“三农”问题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主要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平等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及其政策:计划经济下长期对农村的剥夺;国家财政在社会再分配上的严重不平等;城乡隔离,对农民排斥和歧视性的市场准入和就业制度;农村土地产权模糊;乡村管理成本过高.
  在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一切按等级划分,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待遇,而农民,一般处在社会等级制度的最低层,处在相对被歧视的地位.农村处在以城市为中心的边缘地区,农业则在现代产业发展中处在外围地位,往往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牺牲品.
  (四)城乡经济体制失衡
  一方面,“工农产品剪刀差”、“财政税收收支差”、“金融资金存贷差”、“土地征用出让价格差”支撑着城镇建设,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缓慢,流通体制改革滞缓,农村管理体制不规范成为“三农”问题的制约因素.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一个地位正在愈加相对弱化的区域.长期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使农业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
  (五)农村人口过多且资源匮乏
  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数量过少,土地报酬递减趋势十分明显,生产率提高缓慢而成本迅速增高.人们提出的解决农民收入的思路与采取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两条路与两个方面.两条路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的非农业就业,转移农村人口.两个方面是: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与制度,保障和提高农民权利,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生产力,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这已经困扰甚至阻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原因是“三农”中出现了空壳问题,即农村缺产业,农业缺科技,农民缺知识.农村人口数量大、质量低,给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带来了困难.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城市下岗职工生活水平低下和农村农民没有享受国民待遇两大领域.相对来说,城市下岗职工是相对强势集团,有工会等为其申张权利,已出台了覆盖城市面较广的低保等政策,其问题已经和正在得到妥善解决;而农民没有享受保障者涉及面较广,又没有全国、省、市(州)、县、乡级农民组织为其申张权利,全国人大通过法律赋予农民的许多权力尚有待落实,已成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性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生态系统重建、现有土地所有权和流转制度的改革、城乡一体化、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建立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重建
  生态重建不是片面的生态恢复,而是要求在生态建设中通过提高人工生态经济系统的模拟水平来实现生态发展,将这种生态发展模式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突破口.即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人工生态模拟为条件并通过一定的生态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工程技术、经济技术等手段建立起来的生态经济系统,不仅具备维持人类生活的生态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效用,还有较高的经济产出并伴随着经济持续增加,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新型产业的形成,通过新型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科学利用自然资源,解决自然资源利用时产生的外部性问题.
  (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具体环境条件的土地制度
  目前,我国现存的农地制度具体形式有“两田制”、“三田制”和“股份合作制”等,部分区域采取了“反租倒包”、“承租反包”等规模经营方式,但农地制度的基本模式是:集体地权+按人均分的土地使用权.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与一定的市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为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必须改革现行的土地经营制度.
  要明晰产权,界定集体与农民的产权关系,真正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有的学者主张彻底的改革方案,提出重建农地自耕所有制.有些学者认为解决我国农村土地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土地所有制度,即变集体所有为私有.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土地的农民个人最终所有和社会占有相结合.各种土地所有制均有其利弊,不能操之过急,只能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具体的环境条件来逐步确定我国的农村土地所有制的走向.
  因地制宜实施土地流转,从而促进土地资本化.现阶段我们所说的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农地产权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被分解为三种权利:集体拥有的所有权、农民拥有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就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强调土地流转,可以减少土地抛荒;深化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培育农村土地市场,加速土地使用权流转.
  (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近年来还呈进一步拉大之势.全国有7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而其教育经费却仅占30%,广大农民看不起病或者看病困难.此外,农民增收难,失地农民生活难;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水平低;乡村组织债务沉重,效率较低;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尚待完善,农民上访事件屡有发生.与此同时,农民工的进城务工环境较差,缺乏社会的保障、支持和关心.
  改善农村外部条件,让农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城乡开通,允许、鼓励、引导农民从农业中分离、分化、转移出来,就地或到外地发展非农产业,发展和建设集镇和城市经济.放开城镇户籍管制和城镇就业限制,转移农业人口,从事非农产业,进行结构转换,建设集镇,建设城市.调整农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农村致富.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普遍存在的“沉淀成本”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投资行为,因而应完善市场制度和非市场制度,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降低其“沉淀成本”.
  协调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协调城市工业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关系,通过城乡联动建立适合实际的农业反哺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首先要打破城乡之间的种种经济不平等性,使城乡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平等的经济待遇,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义务和机会.另外要改变城乡分割,独立发展的格局,在对贫困地区人口进行实地集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市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扩散和聚集效应,形成以城镇为龙头,城乡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和第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农村经济缺乏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即以二、三产业作为物质生产力的支持.农村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农业收入的协变性.农业具有异质性、季节性和空间分散性等特征;气候和农产品价格的变化通常较大,农业生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而且往往影响相同地区的众多农户.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减率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规律.农业经济中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十分明显,这是由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引致的.农业有了科技可以降低农业生产和创新的风险成本;使农业产业链增加,可以使稀缺资源被充分利用,增加和扩大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同时扩大农民的“收入流”;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越高,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就越高.
  (五)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从利益分配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后,我国将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调整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符合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状况.在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下,劳力、资金、知识等等都是生产要素,换言之,无论参与分配者是提供劳动力,还是提供资金,或者提供知识,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都是各具权利、人格平等的公民.因此,按照他们各自的贡献,进行公平正义的分配,显然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配,并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分配,还应当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分配.农民应当享有所有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对于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来说,必须一视同仁.任何生产要素的提供者,都不应当侵占其他生产要素提供者的权益.否则,就必然导致矛盾的出现乃至激化,社会和谐也就无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