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战国策中还记载了,那些大人物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23 18:40:54
战国策中还记载了,那些大人物的历史
战国策中还记载了,那些大人物的历史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研究参考书目
• 熊宪光,《战国策研究与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 ISBN 753660020
• 孟庆祥,《战国策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统一书号:10093•701
• 王守谦,《战国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ISBN 722102444
• 朱友华,《战国策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赵丕杰,《战国策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 蓝开祥,《战国策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
•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 ISBN 710100622
• 何 晋,《战国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ISBN 730105101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战国策人物
1、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东周洛阳人.事迹在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苏秦出身寒微,读书刻苦,向往富贵生活,具有强烈的功名心,且知识丰富,能言善辩,善于运筹帷幄,为人主出谋划策,但没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张与理想,在战国时代纵横家中他是比较典型的.
2、甘茂:战国中期秦国名将.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事迹在《苏代劝秦王留甘茂》中.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兄),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3、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著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33卷,约12万字.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沿用至今.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
《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今本共33卷:东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楚策4卷赵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卫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战国策成语
一尘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
大庭广众——以敞大众.
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羽毛未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引锥剌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反璞归真——颜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
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字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
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
己,以为畏狐也.
惊弓之鸟——弓弦响,惊密林之鸟.
安步当车 《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 《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 《战国策·秦策》
反璞归真 《战国策·齐策》
高枕无忧 《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 《战国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 《战国策·齐策一》
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
门庭若市 《战国策·齐策一》
亡羊补牢 《战国策·楚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