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怎样写人生(作文4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0 09:54:10
怎样写人生(作文400字左右)?
怎样写人生(作文400字左右)?
一.审题
吃透材料,整体把握.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写作者必须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它是你文章的灵魂.简单的说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写的议论文的论点,你所写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材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公司到省人才中心招聘销售部工作人员.应聘者很多,但招聘单位却只留给一个职位.在应聘者抢占座位作准备时,一个叫张媛媛的女大学生却几次主动让座,让别人先面试.到她面试时,公司负责人对她的条件虽较为满意,但认为她过于谦让,不适合到销售部工作.该负责人认为,谦让的确是一种美德,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更需要“锐意进取”的员工.而张媛媛则认为不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是干不好工作的.此事在省城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公司的要求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有人则认为张媛媛的做法是正确的,应继续保持这种美德.请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是在讨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谦让这种美德还需不需要,是谦让重要还是进取重要.
从肯定、否定和辩证地看待三个角度入手,可以有以下三种观点:1.市场经济下当然要进取,但仍然需要谦虚这种美德.因为这种美德有其重要作用和意义.2.市场经济下重要的是锐意进取,谦让这种美德显得不合时宜.3.市场经济下谦让和进取各有其价值,该谦让时要谦让,该进取时要进取,二者并不冲突.
审题还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材料二:某大学校长讲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大学生走向社会,就如同猎手走进了森林,我们不应 只让他们带干粮,还要教会他们怎样使用猎枪.”在这里我们必须抓住关键词“干粮”与“猎枪”,并搞清两者的关系,众所周知,猎手到森林中干粮带得再多, 也有吃完的时候,只有会用猎枪才能保证不挨饿.从这点讲“猎枪”比“干粮”要重要得多.就大学生来说, 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再引申一下,从长计议. 比只顾眼前更重要, 审题时还要把握材料中作者的情感是褒是贬.
二.立意
1.横向立意 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方向去思考,立意为外因对人的影响.
2.假设推理(逆向立意) 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假设(正反),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可以立意为“近墨者未必黑”.
3.类比立意 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最好是当前的实际)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材料三:这是一则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联系现实有无类似的现象,才发现比比皆是,如现实中许多家长费劲心思把子女变成天才,急功近利,妄想一步登天,结果可想而知.
4.辨正立意 材料作文的观点最能体现考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辨证地看问题,辨正地立意也就最能显出文章的深度.材料四:有一只蚂蚁爬墙,六次失败了,可是它还是延远路向上爬,一人说:“多可敬的小蚂蚁.”第二人说:“多么愚蠢的蚂蚁.”第三人说:“多么可悲的小蚂蚁.”你怎么认为?请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这篇可写“持之以恒”,可写“变一条路”,但是“变通与坚持”更出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只有不断练习才能审好题,立好意料作文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五法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又说:“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也,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古代先贤以“帅”、“主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高考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材料作文形式的关键一环.那么,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该如何进行呢?
一、提炼本质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就靠我们提炼出一个带哲理性的观点.
例如: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二、道理升华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1990年高考作文材料提供的是法国寓言《小姑娘与玫瑰园》,2003年的《智子疑邻》都属于这一类型,分析这类材料,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
例如《猎户》引《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这似乎都扣题了,但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联系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如弃学经商等.
漫画这种形式也常被采用.如1996年的“截错了”就是如此,漫画一般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多属于隐寓型的,所以也应该揭示画面所蕴涵的那个道理,再放之于现实,加以升华,而不能就画论画.
三、同异互求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提出来,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
如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
第一则材料是一正面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不辍写作;第二则材料写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第三则材料中的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仍不屈事微敌.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
另外,这种“互求法”还适用于看似矛盾的多元材料.
例如有这样两则作文材料: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就应是作文立意之所在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来转回地方,我也是一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一个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也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马玉祥与拿破仑的话其矛盾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提炼论点时,关键在于分析其统一点.所说的统一点,就是指合理点.“要做一个好兵”有没有合理点?想当元帅是否排斥做一个好兵?“想当元帅”是否有合理的地方?如果前者与后者都合理,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这,那么能符合辩证统一的观点.提炼出来的观点就可些问题都正确地想通了
四、自由评论
这种方法适用于是非型材料,这类材料作者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明确的倾向,需要我们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见.一般说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黄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一个人,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黄下,小黄猛打猛杀,咄咄逼人,既有开局三斧头又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黄不肯罢休,拽住厂长再干,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材料将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如以下这则材料: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的断臂就如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设计能获得普遍的赞赏.
五、反弹琵琶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我们可以把材料中的问题倒过来思考和分析,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也可能正因为越国人赤脚、披发,鞋帽才有大市场,从而可以得出鲁国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种立意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类辩证置疑的文章,如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有思辩色彩,能很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以上五种方法,并不能包括审题立意的所有方法,也还都是纸上谈兵,要想使之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写作中去实践,去摸索,去总结,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谈谈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逐步以材料作文取代命题作文已是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材料作文既能避免猜题押宝的弊端又具有综合考察读写能力等优势,因而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审题立意难度的增加,对考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这里着重谈谈材料作文的“第一关”,也是最困难、最重要的一关:审题立意.
吃透材料,整体把握.试看这则材料《盲子过涸溪》: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只要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本文的主角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就可以得出“第放下即实地”、“学会‘放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立意及命题了.如果从“过者”的角度,得出“帮人要帮到底”的立意,或者从“盲子”的角度,得出“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听从劝告”等立意,就不大合适.前者虽然可以说通,但“过者”是次要人物,着眼于他就不得主旨,没有做到“整体把握”;后者从逻辑上讲属“推不出”,是没有“吃透材料”.
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如上则材料中的“放下即实地”就是关键.又如有人问巴西球王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这“下一个”三字掷地有声,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审题到这样的程度,立意与命题还能成为问题吗?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一则材料:某省一扶贫工作团,做了件扶贫实事,向某个贫困山区赠送了一批优良种羊.几个月后去了解情况,村民们说,羊肉的味道很好,请再送些来.对这则材料,如果仅理解为山区村民好吃懒做,或者扶贫工作流于形式等,都是较为肤浅的.通过分析,这则材料揭示的本质是:山区贫的“根子”在村民观念落后,素质不高;而扶贫工作团没有看到这一点,治标不治本,其结果肯定是无效的.这样就可以得出“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标本兼治,双管齐下”等立意与命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