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求求求《论语》 中带有“见于为”等词的被动句语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6 02:59:43
求求求求《论语》 中带有“见于为”等词的被动句语句
求求求求《论语》 中带有“见于为”等词的被动句语句
wenjunyang363 的 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者,……也”及其变化形式 (1)……者,……也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也如:梁,吾仇也. (3)……者,……如:粟者,民之所种. (4)……,……如:秦,虎狼之国./此世所以不传也. (5)……者也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由判断副词构成判断 (1)……乃……如: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2)……为……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即……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4)……则……如: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5)……是……如:同是天涯沦落人. (6)……非……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2) 疑问名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鸿门宴》:沛公安在? (3) 介词结构中介词宾语前置. A. 疑问句,如《廉蔺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B. 陈述句,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4) 用“之”、“是”等虚词提宾.如《陋室铭》:何陋之有? (5) 因平仄需要而使宾语前置.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6)方位词宾语前置.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 2.介词结构后置句 (1)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于……”如:而耻学于师. (2)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以……”如:覆之以掌. 3.定语后置句 (1)中心词+定语+者 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2)中心词+之+定语+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 (3)中心词+之+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 (4)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 承前省.如《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 蒙后省.如《鸿门宴》:“(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对话省.如《孟子二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1)承前省.如《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如《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蒙后省. (3)自述或对话省.如《赤壁之战》: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 )也. 还有的是在行文中省略,可根据上下文补充出来.如:《左忠毅公逸事》:史朝夕狱门外. 3.省略宾语 (1)动词宾语省略.承前省.如: 《曹刿论战》: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 《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之)也. 《训俭示康》: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之)正道直行. (2)介词宾语省略. 省“以”的宾语.如:归以(之)示成. 省“与”的宾语.如:不敢与(之)较. 省“为”的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4.省略兼语 在兼语式句子中,作为兼语的代词“之”,也常常省略.如: 沛公曰:“君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5.省略介词 省“于”.如:臣战(于)河南. 省“以”.如:又试之(以)鸡. 四、被动句 1.……于……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2.……见……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见……于……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为……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5.……为……所……如:不者,若属皆为所掳. 6.……受……如:有罪受罚. 7.……受……于……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8.意念被动 如:洎牧以谗诛. 五、固定句式 1.“以为”、“以……为……” 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如: 《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之谓也”、“其……之谓也(乎)” 这是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句式,宾语放在谓语动词“谓”的前面,意思是“说的就是……啊”.如: 《齐桓晋文之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3.“孰与”、“……与……孰……” 这是用来表示比较或选择的疑问句式,意思是“和……相比,谁……”.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4.“如何(何如)”、“若何”、“奈何” 都是用以表示询问或反问,意思是“怎么”、“怎么样”、“怎么办”.如:今日之事何如?/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5.“奈……何”、“如……何”、“若……何” 此种句式用于询问,意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对……怎么办”.如: 《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6.“得无……乎(耶)” 表示揣测性疑问语气,可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等.如: 《促织》: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7.“无乃……乎” 表示委婉的测度句式,含有商榷的语气,意思是“恐怕(只怕)……吧”.如: 《肴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部队精疲力竭,远方的国君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8.“有所……”、“无所……” “有”“无”是动词;“所”与它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作“有”“无”的宾语,意思是“有……的”、“没有……的”(但译文可灵活).如: 《鸿门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9.“有以……”、“无以……” 介词“以”是“用来”.此句式可译为“有(没有)可以用来……”或“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如: 《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0.“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句式,可译为“不是……吗?”如: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11.“何为”“何……为”“何以……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句式,可译为“(要)……干什么呢”“用(要)……干什么”.如: 《鸿门宴》:客何为者?(这个客人要干什么?) 《项羽本纪》: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12.“何……之有” 宾语前置的疑问句,可译为“有什么……呢”.“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 13.“何所……”表示疑问的句式,等于说“所……者(为)何”,相当于“……的(人事物)是什么”.如: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女儿考虑的是什么?问女儿思念的是什么?) 《卖炭翁》:卖炭所得何所营? (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 14.“是以”、“是故”、“以故”、“以是”、“以此” 在一件事叙述好后,接着就用上述词语引出结果,一般可译为“因此”或“所以”.如: 《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察今》: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 《荆轲刺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15.“所以” 文言文中的“所以”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所以”.“所”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它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由于“以”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结构有两种情形: (1)“以”作“因为”讲时,“所以”意为“……的缘故”或“……的原因”,用来表示原因.如: 《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以”当“拿”、“用”、“凭借”讲时,“所以”可译为“用来……的”、“用……的办法”,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察今》: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治平篇》: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16.“与其……孰若……”、“与其……宁……” 这是表示选择性的复句,通过选择,表示舍前取后的意思.可译为:“与其……不如……”、“与其……宁可……”.如: 《鸿门宴》: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训俭示康》: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孔子说:“与其骄纵,不如固陋.”) 《史记?鲁仲连传》:燕将见鲁连书,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17.“有……者” 常用于叙事的开头,以突出叙述的对象.意思是“有……的(人)”.如: 《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韩非子?难势》:人有鬻矛与盾者.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以上三例中“有……者”都是修饰中心词“人”的定语,实际上起着定语后置的作用,以突出这个人的行为特征,所以翻译时应把后置的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前处理. 但也有一些“有……者”句式并非作后置的定语,而是一般的叙述句式,这时翻译就应以一般句式的语序来处理.如: 《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 《雅俗同观?盗牛者说》:有盗牛而被枷者. “有……者”是否作后置定语,主要看它的前面有没有被子它修饰的中心词. 18.“庸……乎”、“其庸……乎” 这是表示反问的句式,意思是“哪(怎)管……呢?”、“难道……吗?”如: 《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左传》:晋其庸可冀乎?(晋国的前途难道可以估量得到吗?) 19.“岂……哉”、“岂……乎”、“宁……乎”、“独……哉” 这些句式都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怎么……呢”.如: 《伶官传序》: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0.“尚……况……”、“且……况……” 表示递进反诘.由两事物相比,强调后者.意思是:“尚且……何况……”.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孟子?公孙丑下》: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便召唤,管仲尚且还不能随便召唤,更何况不愿意做管仲的人呢?) 21.“何其……也” 表示感叹,对感叹内容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啊”.如:何其壮也.(多么雄伟幸壮观啊) 22.“唯……是”、“唯……之” 这是宾语前置的一种格式,由“唯+宾语+是(之)+动词”组成,“是”、“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用以强调宾语并表示动作的一致性.意思是“只……”.如: 《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