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06 04:21:09
“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谁能解释这段话的意思?
“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蝶恋花》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晏殊的暮秋怀人之情.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晏殊身之所感,也是晏殊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晏殊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晏殊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晏殊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晏殊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晏殊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晏殊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集评】徐育民《历代名家词赏析》:晏殊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蝶恋花》写出了闺中人秋日怀人的气氛,而没有堆金垛玉,铺排锦绣.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作.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