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五猖会的作者情绪变化及行文脉络线索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5 02:44:51
五猖会的作者情绪变化及行文脉络线索
还有一题“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营救一词用得真好!请你分析一下.
五猖会的作者情绪变化及行文脉络线索
散文就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深刻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发现、认识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
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我们说的散文,都取其狭义范畴.
从形式上分析,有的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有的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有的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有的行文自由,结构灵活.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如《五猖会》.
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
我们学习这篇散文的时候,按照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中写了“我”多次对“五猖会”的期待与向往以及终于有机会去观看的喜悦心情,但最终都被父亲要求自己背书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并且感觉索然无味,再也提不起兴趣来.从中我们看到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与反动.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这篇文章应该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以“赛会”为线索,即四次赛会——童年开赛会、明人的赛会、亲见的赛会、东关的五猖会.
一条是以情感发展为线索,即盼望、失望,羡慕、神往,参与、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
理清这两条线索,就能读出故事发展的脉络,以及作者的情绪起伏.使我们对文章能够理解得更深刻些.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作者先写童年看赛会,从表情与动作等描写上,我们看到了小孩子盼望参加的童心、童趣.之后用明人的赛会与现实的赛会对比,反衬出现实的赛会的简单,接着正面描写迎神赛会,最后介绍五猖会的由来,以及“我”去看五猖会前后的情感变化,再写我的感受和疑惑.所有这些,都通过作者对“我”的刻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4)品味散文的语言.
文章后面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为什么作者明明充满了期待,满是兴奋得情绪化为乌有了呢?是什么原因使得一次千呼万唤而来的赛会却让作者觉得似乎没有什么了呢?原来从最后一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平淡的叙述中,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作者的受伤的心灵.作者的不开心原来是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使然.
鲁迅说他一直想不通他的父亲为什么会在他去看戏时让他背书.实际上这正体现了父权在当时社会的作用.在当时的社会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教条,不知害死了多少无辜的人,人们却在不自觉中去遵从它,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无奈与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