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十二课第十二课研讨和练习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5 06:25:07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十二课第十二课研讨和练习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十二课第十二课研讨和练习答案
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题意图:此题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结构,然后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参考答案:

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2.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设题意图:史传文学要求作者将史学性与文学性很好结合起来,本文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在差别中更鲜明.学生应注意到不仅有正反之间的对比,还有同类之间的对比.在体会其对比时能通过人物言行概括其思想特点.

参考答案:

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设题意图:一是要学生注意体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二是要学生注意语言描写与细节描写.

参考答案:

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二 许多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某些义项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往往不一样.请仿照示例,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文言词,填写下表.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古今语言比较意识,启发他们注意发现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演变现象,为以后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这里只是举例,可不受此限.

例字

例句

课文中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意思



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临时充任

虚假



稍迁至栘中厩监

渐渐

稍微,些许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抵押

正在(某时某地)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送给

丢失,落下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正当,适逢

聚会,集合


三 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试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设题意图:本题希望学生能通过独立分析多种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全面的人物形象,立体的人物性格,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避免局限于一文一传,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主对臣下的刻薄寡恩.能有一定创见,反映出自己心得即可,不必求同.

参考答案:

① 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以“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尊严.这样,两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② 《苏武传》中塑造的苏武这个形象是成功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爱国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伟大的民族气节.但我们对他生活中别的侧面不是很了解.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他自己归国后不忘故友,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说“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路上来.这是他由己及人、不忘旧情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