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我要上一堂复习公开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5 21:41:46
我要上一堂复习公开课,
我要上一堂复习公开课,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套全集教案,共84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1 、 观潮
学习目标:
1.\x09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x09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x09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x09多媒体课件.
2.\x09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难: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x09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x09初读,感知全文.
1、\x09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x09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x09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x09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x09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 2自然段 ) 奇异( 3-4自然段 )
三、\x09再读,感悟全文.
1、\x09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 长5044米 平均深:2268 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x09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x09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x09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 (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x09指导朗读:
6、\x09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 鸟的天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x09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x09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1.\x09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x09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x09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x09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x09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x09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x09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2.\x09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3.\x09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4.\x09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留恋: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x09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x09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x09理清课文的脉络.
(1)\x09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x09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