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短作文+短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30 04:12:26
短作文+短读后感
短作文+短读后感
《岳阳楼记》 读后感 王晓春
  圣人和我们 凡人 就是不一样.
  我若是面对“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景象,肯定会像“ 迁客骚人 ”一样情绪低落,面对“ 春和景明 ,皓月千里 ”的景象,则肯定会 像他们一样 心旷神怡 .我无法跳出俗人心理,做不到异于“二者之为”,修炼不成“古仁人”.
我又想,如果真有一位 范仲淹 先生所说的“古仁人”站在我身边,则何如?当我因浊浪排空而情绪低落时,他表情 凝重 .我问他:“您在想什么?”答曰:“忧吾君.”我大佩服.待到我因春和景明而心旷神怡时,他先生依然表情凝重.我问他:“您在想什么?”答曰:“忧吾民.”我特佩服.赶紧溜走,害怕自己的俗气污染了圣人.
  此种人似乎只能敬而远之.
  由此看来,大家不愿当圣人,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拿着劲儿活着,太累了.
  以愚之见,如果大家真的把范仲淹先生的观点落在实处,会严重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把美景 道德 化,政治化,太可怕了.
  触景生情本属人之常情.范仲淹先生的意思是应该避免此种人之常情,要灭“情”入“理”.然而这种“理”并非理性和理智,而是“天理”.这不是将正常情感升华,而是压抑它.所以《 岳阳楼记 》有一股“存天理灭人欲”的味道.我如何判断范仲淹先生的“理”属于“天理”呢?
  因为如果不是“天理”,就需要论证,就需要说明这样做的充分理由.可是你看,范先生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不打算做任何论证的.为什么这样做就合理?为什么只有这样才算“仁人”?古代究竟有多少“仁人”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据我看 孔夫子 也没做到)假如一个社会真的人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会出现何等怪异的局面?这些,范先生都置之不论.无须论证之理,如果不是假设,就只能是“天理”了.
  《岳阳楼记》是一篇比较典型的“传道”型文章,作者很少在“说服”上下功夫,他是在“宣讲”,在“代圣人立言”.据我所知,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之前并未亲身到过岳阳楼.那就是说,文中的景色描写和游客心态描写,都是虚拟的.这和 孟子 虚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例子是同一种办法,表现了占领道德 制高点 者 异乎寻常 的自信——我已经真理在手,剩下的任务只是用尽可能吸引人的办法加以传播,不必拘泥什么真实性和逻辑性的.
  很多人都认为“ 文革 ”是反对 孔孟 、破坏 传统文化 的.这是一种相当片面和肤浅的看法.其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说法,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思路 是很相似的,相承一脉.而范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 克己 思路,与文革中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也是 血脉相连 .“文革”中甚至要求每个人都“心里装着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这是比范仲淹先生更彻底更激进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文革”的有些理念,确实是反孔孟的,例如“造反有理”,但是从整体上看,如果没有 儒家文化 做支撑,“文革”是发动不起来的.“文革”在很多方面不但不反孔,反而是把 儒家 的一些理念推向了极端,要认真往全民落实(六亿 神州 尽舜尧).
  《岳阳楼记》我初中就背下来了,至今未忘.真是写得漂亮,堪称绝唱!重读此文,愚以为范仲淹先生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跟什么人走,做什么样的人.树立一种道德高标,不是不可以.然而作为现代的语文教师,对此事只可提倡,不可强求.我一向认为基础教育没有培养圣人的任务,它是培养合格公民的.
  而从作文角度说,这种“传道”式“宣讲”式的文风,则不宜提倡.按这个路子写文章,倘不具备范仲淹那样闪光的才华,则不但会弄得“假大空”,而且将充满陈词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