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谁能给我一篇描写景的文章,要有提纲,要先打抄稿(也给我写下来)在把你打的草稿给我好好的抄下来,重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3 13:46:20
谁能给我一篇描写景的文章,要有提纲,要先打抄稿(也给我写下来)在把你打的草稿给我好好的抄下来,重赏!
今天下午我有急用,我给你们100分!我必须要有提纲!我才能写!求求大家了,,明天就要开学了,明天就要检查了!
谁能给我一篇描写景的文章,要有提纲,要先打抄稿(也给我写下来)在把你打的草稿给我好好的抄下来,重赏!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912/08/1830323_53013256.shtml
  描写景物在文章的写作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但如何才能写好,笔者认为,抓住景物的特点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你所看到的景物写出来.关键是你所“看”到的,而不是他人所看到的,强调写出你的景物.这样的写作,才显得特别的可贵.
  但凡写作,都是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在的情感,往往就要用上修辞.修辞用得好,能把景物写活,能把景物直接写入读者的心里.王国维言“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以情观景的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景物都含着情了.人与自然的对话,就此从笔下展开.各种修辞,自然而然为你所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满天垂着湿润欲滴的云,时时像是忍着眼泪的样子,竟或有一阵雨丝,追着飒飒的秋风扑上你的脸,但立刻又嘎然停止,像不屑哭泣似的.江水和天空像是一双愁容相对的朋友,带着沉痛的忧郁,和暗淡无光的灰色.横卧在江天之间的绿洲,也觉得很无味,收去了它的颜色.”(方令孺《古城的呻吟》语文报·高中版第561期)
  乌云满天的天气,我们经常遇见.我们最常用的描写是“黑压压的乌云”,但方先生却说那云似乎忍着眼泪.是的,因为方先生忍着眼泪.他在为他所访问的伤兵而感动,而哭泣.江天一色,也是常见之景,“秋水共长天一色”多么出名,但方先生笔下的秋水,却万分的伤感,他说“江水和天空像是一双愁容相对的朋友”,多么形象啊.不单独乌云要流泪,天空、江水也那么伤心,悲凉的氛围被渲染得够淋漓尽致的了.但作者还觉得不够,他还要写绿洲.《古城的呻吟》原载于1937年11月28日汉口《大公报》副刊,我看这个日期,以及文中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这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寒冷的季节.既然如此,那绿洲自然不再有绿色了.可作者不说时令已是冬季,四周萧索.他要说绿洲因为“觉得很无味”,才“收去了它的颜色”.这么读来,我们分明感觉到了那渗透骨髓的凄凉.
  “乌云”“江水”“天空”“绿洲”,等等景物都带上了作者深深的主观情感,这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但我们还要分析,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的.看作者的用词:“像”“忍着”“追”“扑”“觉得”.用词富于变化,而又自然贴切.
  表情达意时,可直接把人的主观情感拿来修饰景物的,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四顾廓然,湖光满眼.环湖的山黯青着,湖水也翠得很凄然.水底看见黑云浮动,湖岸上的秋叶,一丛丛的红意迎人,几座楼台在远处,旋转的次第入望.”(冰心《往事(二)之六》语文报·高中版第563期)
  冰心的这篇文章写于1923年,她到美国不久便赶上中秋,文章是写她于中秋前夕与友人荡舟湖上赏月,因作者乡愁之心甚浓,故而满心害怕看见那一轮蕴涵乡情的满月.因而,作者笔下的景,都罩上了浓浓的乡愁.你看她写湖水的翠,说是很“凄然”.作者将这主观情感的词语直接来修饰绿的特点,很是少见.对这种绿,我们常说“绿得似一块翡翠”,或者说,“山似青螺髻,水如碧玉簪”.但比较之下,我们就会发现,客观的描述就是没有主观的描述来得有震慑力.
  不过,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是用很客观的笔调来描述环境的,这样的描述一般用于对客观景物的介绍上,带说明性质.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绵延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壁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的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褶皱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峰顶的积雪分外鲜明,蓝莹莹地闪烁,像一双双苍茫而忧郁的眼睛.”(张抗抗《海市》《读者》2006年第22期)
  张抗抗的这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以这样平稳的语调向读者叙说着她的一次经历,以及她的一些思考.作者的描述十分细致,她用了许多形容词或者比喻等修辞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所见之景.
  总之,景物描写可反映人物心境;为人物的思维提供特定的“情绪背景”;与人物活动息息相关,推动情节的发展.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即找出所要描绘的景物独特而又细微的地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还要注意相互映衬,妙用修辞格.描写景物在文章的写作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但如何才能写好,笔者认为,抓住景物的特点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你所看到的景物写出来.关键是你所“看”到的,而不是他人所看到的,强调写出你的景物.这样的写作,才显得特别的可贵.
  但凡写作,都是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在的情感,往往就要用上修辞.修辞用得好,能把景物写活,能把景物直接写入读者的心里.王国维言“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以情观景的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景物都含着情了.人与自然的对话,就此从笔下展开.各种修辞,自然而然为你所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满天垂着湿润欲滴的云,时时像是忍着眼泪的样子,竟或有一阵雨丝,追着飒飒的秋风扑上你的脸,但立刻又嘎然停止,像不屑哭泣似的.江水和天空像是一双愁容相对的朋友,带着沉痛的忧郁,和暗淡无光的灰色.横卧在江天之间的绿洲,也觉得很无味,收去了它的颜色.”(方令孺《古城的呻吟》语文报·高中版第561期)
  乌云满天的天气,我们经常遇见.我们最常用的描写是“黑压压的乌云”,但方先生却说那云似乎忍着眼泪.是的,因为方先生忍着眼泪.他在为他所访问的伤兵而感动,而哭泣.江天一色,也是常见之景,“秋水共长天一色”多么出名,但方先生笔下的秋水,却万分的伤感,他说“江水和天空像是一双愁容相对的朋友”,多么形象啊.不单独乌云要流泪,天空、江水也那么伤心,悲凉的氛围被渲染得够淋漓尽致的了.但作者还觉得不够,他还要写绿洲.《古城的呻吟》原载于1937年11月28日汉口《大公报》副刊,我看这个日期,以及文中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这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寒冷的季节.既然如此,那绿洲自然不再有绿色了.可作者不说时令已是冬季,四周萧索.他要说绿洲因为“觉得很无味”,才“收去了它的颜色”.这么读来,我们分明感觉到了那渗透骨髓的凄凉.
  “乌云”“江水”“天空”“绿洲”,等等景物都带上了作者深深的主观情感,这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但我们还要分析,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的.看作者的用词:“像”“忍着”“追”“扑”“觉得”.用词富于变化,而又自然贴切.
  表情达意时,可直接把人的主观情感拿来修饰景物的,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四顾廓然,湖光满眼.环湖的山黯青着,湖水也翠得很凄然.水底看见黑云浮动,湖岸上的秋叶,一丛丛的红意迎人,几座楼台在远处,旋转的次第入望.”(冰心《往事(二)之六》语文报·高中版第563期)
  冰心的这篇文章写于1923年,她到美国不久便赶上中秋,文章是写她于中秋前夕与友人荡舟湖上赏月,因作者乡愁之心甚浓,故而满心害怕看见那一轮蕴涵乡情的满月.因而,作者笔下的景,都罩上了浓浓的乡愁.你看她写湖水的翠,说是很“凄然”.作者将这主观情感的词语直接来修饰绿的特点,很是少见.对这种绿,我们常说“绿得似一块翡翠”,或者说,“山似青螺髻,水如碧玉簪”.但比较之下,我们就会发现,客观的描述就是没有主观的描述来得有震慑力.
  不过,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是用很客观的笔调来描述环境的,这样的描述一般用于对客观景物的介绍上,带说明性质.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绵延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壁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的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褶皱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峰顶的积雪分外鲜明,蓝莹莹地闪烁,像一双双苍茫而忧郁的眼睛.”(张抗抗《海市》《读者》2006年第22期)
  张抗抗的这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以这样平稳的语调向读者叙说着她的一次经历,以及她的一些思考.作者的描述十分细致,她用了许多形容词或者比喻等修辞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所见之景.
  总之,景物描写可反映人物心境;为人物的思维提供特定的“情绪背景”;与人物活动息息相关,推动情节的发展.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即找出所要描绘的景物独特而又细微的地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还要注意相互映衬,妙用修辞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