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初一五单元关于探险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7 22:14:03
初一五单元关于探险的故事
要多的,越多越好
初一五单元关于探险的故事
1994年5月,一艘名叫“黄蜂号”的美国核动力潜水艇在波罗的海执行巡逻任务时,突然发生了意外故障,失去控制的潜水艇急速下沉,艇内的23名船员被沉入海底43米处.
由于海水压力过大,他们根本就不能出去,即使能出去,强大的压力会把人压成肉饼.可是如果困守在艇内,用不了多久,人人都会因缺氧而死.
艇长米盖罗尼在启动通气盖时,被铁盖子猛地击中头部,立即倒在血泊中死去.在紧要关头时,失去了主帅,大家更是惊慌失措,乱成一团,感觉死神离他们越来越近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忽然有人用高亢的嗓音说:“伙计们,大家不要乱,静下来动动脑筋,可能我们会在绝处逢生的!”
众人的眼光集中盯在这个说话人的身上,才发觉讲话者是炮手贝利,尽管他只有28岁,可是在艇内已经工作了8年,是个老练而出色的炮手,他的特点就是头脑灵敏,临危不乱.
“伙计们,我宣布,从现在开始,由我担任代理艇长大家都要听我的指挥!”
贝利的果断和冷静,使大家镇静了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听从他的指挥.
大家一起开动脑筋,主意一个接着一个地提出来,但不是不切实际,就是不具备所需条件无法实现.
贝利也渐渐焦急起来,他心神不宁地在舱内来回徘徊,上牙咬着下唇,双眉紧锁着,眼光突然停留在一箱鱼雷.蓦地,他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念头:鱼雷可以从炮口发射出去,能不能把人当作鱼雷从炮口发射出去呢?
贝利把自己的设想说了出来,伙伴们听后顿时吓得目瞪口呆,人当作“海底肉弹”从炮口发射出去,这在人类海军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
贝利镇静地说:“人和鱼雷粗细差不多,所以肯定能从鱼雷发射管中发射出去,我可以把射程控制在43米左右,使人安全地到达海面.”
“可是这样做安全吗?”一位名叫杰森的船员胆战心惊地问.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贝利炯炯有神的目光扫过杰森,语气坚决地说,“关键就要看我们的毅力和勇气了!胆小的在后面,胆大的在先上!”
大家呆了几分钟后,不得不同意试试贝利的设想,因为舱内的氧气已用得差不多了,除了冒险执行这个方案外,没有别的选择了.
接着,贝利简单地把要求说了一遍:“把活人当作鱼雷发射,每个人在被发射前,必须排清肺部的所有空气,再屏气半分钟,否则,活人就会因肺部扩张而爆炸,就像海底的鱼不小心窜到海面上内脏爆炸一样.”
看到有些船员满脸惊恐的样子,贝利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去争取!开始准备,氧气已经不多了!”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潜水员罗伯逊.他在呼完肺部空气后,马上屏住了呼吸,不一会儿,他的脸开始变红,转而由红变白.他发现自己有点支持不住了,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屏住气.就在这一刹那间,贝利按动了鱼雷炮的开关,透过观察孔,贝利看到鱼雷炮的炮管以强大的气流排开了周围的一小片海水,紧接着,一个黑影从涂有塑料防水胶的发射管口冲出,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罗伯逊被发射出去,不过是死是活谁也不知道.
接下来进行得很顺利,船员一个接一个地被鱼雷发射到海面上,连“胆小鬼”也被送了上去,最后只剩下贝利自己一人了.这时除了他自己外,潜艇内已别无他人,所以他只有靠自己来按动电钮了.
此时舱内的氧气已消耗殆尽,如果他不能在5分钟内把自己发射出去,那他就要留在海底做“烈士”了.他长长地做了个深呼吸,然后慢慢地往外排气.他竭尽全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当肺部的空气被他一点一滴地挤完后,他马上开始凝神屏息地启动了开关,迅速钻入了炮膛.
“轰”的一声,贝利只觉得自己的身子在向上猛飞,他的耳朵有点痛就像是飞机迅速拉升时的感觉那样,一刹那,他的耳朵听到了的水声,他睁开眼,发现自己已经在水面上,真是不可思议!
贝利看到水面上有好几个头在一上一下,他知道这是他的战友们,他高喊:“我也上来了!”……
希望的曙光
03教本(1)班温慧玉07号
文章主要讲的是美国核动力潜水艇“黄蜂号”在波罗的海发生意外故障,23名船员被困在海底43米处的潜水艇内,在面临死亡的危险关头,炮手贝利果断勇敢地利用发射鱼雷的原理,把人当作“海底肉弹”从炮口发射出去,最后使23名船员全部获救的故事.
在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朴实,直白,简练地语言和大量的侧面描写,巧妙地进行鲜明地对比把主人公写得真实,自然,朴实,使主人公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作者并没有极力地去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和华丽地词藻来给读者树立主人公高大地形象.简单的语言描写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被困艇内又失去了主帅时,大家的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和贝利的果断和冷静,这种鲜明地对比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临危不乱.更有胜者是他的胆识过人,“他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念头:鱼雷可以从炮口发射出去,能不能把人当作鱼雷从炮口发射出去呢?”这在人类海军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这不仅令遇难的伙伴们吓得目瞪口呆,而且“人和鱼雷粗细差不多,所以肯定能从鱼雷发射管中发射出去”这样的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精神,就连我们深感佩服.“胆小鬼”的种种惊恐、质疑、怯懦和贝利的坚持,他可是冒着把把23名船员送上天国的危险来做的.在语言方面作者用的是简短用力的话,三言两语就把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出来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去争取!开始准备,氧气已经不多了!”
当我们经历了太多艰辛后,我们被城市的繁杂所蒙蔽了,我们疲惫了,慢慢地我们徘徊了,畏缩了,悲观了,停止了脚步.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失去了勇气,我们就束手无策了.我们应停下脚步来洗涤自己的心灵,应看到希望曙光,但是,人间是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在成长的路上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也不要轻易地低头,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也不要有放弃的念头,不管路要怎么走,无论希望是多么的渺茫,我们也不要轻易地放弃希望,应该勇敢地坚强地走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去,因为我们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罗尔德-亚孟森征服了南极,从而两极的探索活动开始了一个伟大的纪元.一个月之后,他的英国对手,罗伯特-斯科特也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点.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为饥饿和严寒而牺牲,当时,他们离下一个供给站仅仅几英里的距离.
从此,斯科特成了一个传奇,一个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征;而真正的胜利者,亚孟森却为人们轻蔑、不屑.同样的经历,却带来如此强烈的反差.或许,这个现实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数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结局规律.
在下文中,挪威占星学家拉斯-维丁将就他们的出生盘对这两个传奇人物的生活、性格和成就加以分析和阐述.
斯科特的故事
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和同行的四人悲伤而沮丧地站在南极大陆上.他们已经在极度恶劣的气候环境下行走了80天,只为了寻找亚孟森在一个月之前留下的帐篷.里面有一封致给挪威国王的信笺,而斯科特曾经答应了亚孟森一定将信件带回.后人提起这段故事的时候,都说,这封信将斯科特从一个南极考察者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信童.
斯科特一行五人起先准备了不少犬只和马匹,但由于无人精通狗拉雪橇,而马匹也很快在厚而冰冷死去,大多数的路程里,他们只能自己拖着沉重的雪橇前行.到了三月中旬,当他们支起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帐篷的时候,人数已经减少到了三人.曾经同行的体力最好的埃文斯因为营养不良和体力不支最先告别了队友.而后,奥茨两脚的冻伤继续恶化,疼痛难忍使得他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他不想让自己拖累了队友,于是一天,他挣扎起身,拉开了帐篷,回身望了望同伴,说:“我出去一下,一会儿就回来.”从此便消失在茫茫暴风雪之中,后人也再也没有找到他的遗体.
然而,严重的体力不支和极度恶劣的天气还是夺走了剩下三人的生命.在临终的时日里,斯科特一直坚持写信和记日记.此刻,他已经远离了那些有关荣誉和成功的渴望,而成为这个探险队的领袖.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他的信件中,他始终没有悲观,而是记录着关于英勇、信念和壮烈的一切品质.
半年以后,人们找到了这个帐篷,发现了斯科特等三人的尸体还安详地躺在各自的睡袋里.后来,人们用滑雪橇制成了十字架立在了他们的墓前.
世界探险家述说十大探险经历
搜狐体育讯 法国《周末三日》周刊2月26日—3月3日一期刊登了一些探险家与北极约会,同鲨鱼共舞,驾驶F1赛车,亲近大猩猩等惊险、离奇的故事.让我们分享他们亲历的难忘时刻和战胜艰难险阻的欢乐:
“与猩猩共同生活一个星期”
热拉尔·洛伦齐,48岁,工程师.“借助于献给自然主义艺术家迪昂·福塞的电影《薄雾中的猩猩》,卢旺达山区里的野生猩猩声名远播.它们是该地区的特有物种.这些猩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现在仅存650只,分布在三个国家:卢旺达、乌干达和刚果(金).这次旅行是亲近这些巨兽的唯一机会.我一直对猩猩很感兴趣,还喜欢拍摄动物照片.当我在2002年春季得知恢复了到卢旺达的旅游时,我告诉自己,把握住现在,否则将永远没有机会.两个月之后,当我们这个8人旅游团漫步在繁茂的原始森林里时,我与一只正在给孩子哺乳的雌猩猩相距仅3米.它用一种与人类几乎无异的目光平静地注视着我.我没有想到能够如此近地注视着它们.我们花了一个小时悄悄地跟着它们.我被迷住了.另一只雌猩猩用手慢慢地推我.只有雄性猩猩首领以几声叫声与拍打胸脯的动作向我们显示它的存在.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慢慢走,拍照时不要使用闪光灯.如果雄猩猩感觉他们的群体处于危险中,它们就会发起攻击.想想看,体重200公斤的身躯向你扑来,确实够你受的.到了晚上,隔着一段时空距离,我意识到自己刚刚经历了什么事情.我的感情非常强烈.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旅行,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
“喂食鲨鱼:难以忘怀的经历!”
埃内克·弗利普斯,41岁,记者.“我感到害怕,犹豫起来.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把一条鱼递给它,同时掉过头去.它强有力的下颌合上了,透过锁子甲,我感觉到了它的牙齿.在15米深的水底,我问自己,为何要参加这次喂鲨培训.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潜水员,15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探索海底奥秘,也曾与不止一只鲨鱼相遇过.我对这些动物很着迷,出发时热情百倍.经过一天的观察,又花一天时间在游泳池里反复练习了应做的动作后,便开始了真正的潜水.穿着10公斤重的锁子甲潜水服,背负着15公斤重的氧气瓶,我下潜到加勒比海的珊瑚礁,与2米长的鲨鱼‘相会’————我的教练员告诉我,只要不惹恼它们,这些鲨鱼就不会伤人.第一次潜水令我疲乏不堪,我放鱼放得太快,鲨鱼们变得急不可耐,着实把我吓坏了.第二天,我感觉自在了一些,喂给鲨鱼一些大鲱鱼,甚至还抚摸了它们,当然我是十分当心的.这次经历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在北极,并不是那么艰苦”
迪迪埃·勒巴,36岁,医生.与北极的约会是4月初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朗伊尔城开始的.探险小组要先到达俄罗斯的巴内奥基地.几顶帐篷在大浮冰上搭建了起来.这里没有固定的构造,一旦浮冰开裂,必须能够快速转移.迪迪埃回忆说:“一想到我们漂浮在北冰洋上,脚下是4000米深的海水,我就感到激动不已.”4月19日清晨,米—8直升机放下了探险小组成员,他们将在此度过一个星期.地狱般的生活开始了.勒巴医生要推、拉甚至是背着雪橇.最糟糕的是冰山脉————两大块冰就可以组成一堵几米高的墙,等待着他们翻越.经过6小时的跋涉,向导宣布天色已晚.于是开始搭建帐篷,将雪收拢到一起,将其融化.第二天,大浮冰被一条大水道切断.勒巴医生说:“我们用滑雪板将船形雪橇两个两个连在一起.没有人逞英雄.”到了晚上,向导宣布,第二天可以到达北极点.这就意味着他们还得使劲、出汗……迪迪埃·勒巴回忆说:“我们在16点45分到达了北极点.我们得说服自己相信那就是北极,因为没有任何记号标明那个地方.我们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只不过全球定位系统上显示的90度证实了我们的位置.那个时候,我们欣喜无比.”
“扬帆穿越大西洋:超越自己”
索菲·拉达姆,26岁,画家.“最初,这是我父亲的梦想,后来也成了我的梦想.”索菲·拉达姆如是解释道.这名年轻的女画家乘坐一艘长11.72米的帆船,从地中海沿岸的旺德尔港出发,经过直布罗陀和加那利群岛,横穿大西洋.与她一起旅行的还有安妮、萨比娜和皮埃尔,他们都是学生.旅程持续了一个月,“不能过于匆忙”.每个成员都要做所有事情:操纵,航行,六小时值班制,维修,做饭……索菲说:“我们疯狂地学习一切.我们必须坚持下去,尽可能地多出力,这样才能保证团队团结,保持良好气氛.”然而,问题还是接踵而来.索菲曾使船搁浅到一处沙滩,还有一次她掌舵时,正是晚上,帆船行驶在海洋中央,而前桅的支索断了,导致帆落入水中.索菲说:“需要超越自己,找到解决办法.我很喜欢艰难一些的处境,例如当船搁浅或者将船从5米高的浪中救出时.”他们在旅程中没有遇到太多的信风,还有一天风平浪静,他们得以潜入到海中“游玩”.远离所有陆地,在深海下,尽管有光线透过海水射下来,索菲还是没有在那里逗留太长时间.她保存了与海豚一起在夜里航行的图像,还有巨大的鳐鱼,虎鲸和鲨鱼……一天早上,地平线上出现了一块绿宝石,那是马提尼克岛.索菲说:“我看了看身后的大海.现在,我愿意独自一人重新完成这次旅程.”
“失重的晕眩感”
约翰·冯·迈斯特,48岁,商人.“‘20秒’,扬声器里传出一个嘟嘟哝哝的声音.20秒之后,我将与其他11名游客一起,体验失重的感觉.在我身边,德国女子安娜感觉有些不适;中国人陈想展开一面国旗,拍照留念.我们是在莫斯科附近加加林中心上空海拔9000米的地方.发动机的声音逐渐减弱.一个手势就让我飞腾起来,触到了天花板.‘5秒’:得赶快回到减震垫上.一名机组成员紧紧抓住完全不知所措的安娜.整个体验过程持续30秒钟.之后,发动机重新启动.” 深海探险:对于新手来说,在下潜到深海之前,接受三天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宇航员训练:为了模拟失重状态,宇航中心在飞机上安排了此类飞行.
“潜入海底洞穴”
贝恩德·乌韦·加尔赖因,60岁,律师.“要到达墨西哥的海底淡水洞穴,先要穿过丛林.一群群蚊子向我们————三名潜水员和一名向导发起攻击.我的装备重20公斤,潜水服紧贴在身上.到达目的地之后,向导告诉我们,这些洞穴以前是玛雅人的饮用水蓄水池.洞穴是在最后的冰河期由于冰的作用而形成的,存在于整个尤卡坦半岛的下面.我们最后潜到了一个满是清澈的水的洞穴前.我们鱼贯进入,因为那里很窄.洞穴的入口在水面下5米处.一根绳子固定在洞壁上.向导警告我们:‘有几名潜水员在这里失踪了,因为他们走得太远.’有的时候,光线会从洞穴的裂缝中照射下来.突然,我开始上浮,因为稳定背心里气体太多. ‘咣啷!’我撞在了洞顶.幸运的是,我没有损坏钟乳石.我重新落下来.潜水35分钟之后,我们重新见到了白天的阳光.”
“勃朗峰,艰苦旅程”
达尼埃尔·迪昂,45岁,记者.“我们的目光固定在勃朗峰(欧洲最高峰,海拔4808.45米)上.我们一行6人,从沙莫尼山谷注视着勃朗峰.太壮丽了.我们就是为了它才来到这里的.高山向导菲利普·博纳诺解释说:‘走这条路对人是一种锻炼.一周内,你们将学到所有能让你们登上峰顶的技术.’四天之后,已经受过锻炼的我们做好了准备.我们乘坐游览列车上山后,距离登山运动员的高山小屋还有5个多小时的路程和1500米的高度差.攀登的过程很顺利.第二天凌晨两点,高山小屋里人声鼎沸.之后,我们再次上路.目标是海拔4808米的地方.没有人讲话,只能听到防滑鞋在尚未解冻的积雪上的摩擦声.心跳加速了.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理由停下来.但我们不能冻僵,得慢慢地前进.我们的思维凝固了,在严寒中耸肩缩颈,呼吸困难.‘跟着脚印走.’向导不住地低声提醒我们.终于成功了!10点40分的时候,我们到达了峰顶.景观雄伟壮丽.强风吹走了冰冻的雪.但有些人说,最艰苦的事情还在后头:下山回到山谷.”
“对沙漠马拉松的喜好”
马克·卢布坦,40岁,记者.“精疲力竭,灰心丧气,口渴难耐,烈日如火.瘫倒在破烂的帐篷下,我问自己,到底在这里干什么.我第一次参加的沙漠马拉松是一场可怕的旅程.但是,在其他经验老到的运动员的支持下,我重新出发了,并最终爱上了这个超越自我的天地.也正是在这里我明白了,走完这条‘勇敢者之路’不仅仅是出于爱好,更是一种使命.沙漠马拉松全长220公里,分为6个阶段———完全依靠自给自足.也就是说,运动员得在背包里带上必要的装备和一周的饮食.沙漠马拉松与其说是一场竞赛,不如说是一次探险,是一个培养团结精神、超越自我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峡谷、无垠的沙丘、绿洲上地毯一样分布的村庄、来去自由的单峰驼和飞翔的鹳.沙漠马拉松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治疗————只不过你无法从中全身而退.证据?你看我,已经参加了四次沙漠马拉松,但我还打算在2005年吹灭沙漠马拉松20岁生日的蜡烛.”
“参加环法自行车赛”
马特·安热,36岁,记者.“我们几千人在马路上等待着出发信号.一小时之后,阿兰·普罗斯特第一个冲出去.3000名自行车运动员蜂拥而出,而我还没来得及蹬车.长9公里的马路上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音.向佩尔山口发起进攻时,在我面前蜿蜒而上的公路上已经布满了‘星星点点’.5小时过后,臀部的不适消失,双腿变得与心血管系统协调一致.我开始攀爬图尔马莱山口———上升的道路似乎无穷无尽.接下来的下坡路让我兴奋无比.在最后一个山口,我休息了一会儿,以做最后冲刺.在那里,我找到了和我一起出发的伙伴.出发120公里之后,我们就失散了.离终点线不远了,我调动全身力量发起最后一次冲锋.我是第1977名到达终点的,历时11小时35分钟.第二天,维朗克(法国著名自行车选手)仅花6个小时就完成了同样的212公里路程……”
“F1赛车,魅力非凡!”
斯特凡·萨姆森,28岁,记者.“英国银石赛道,上午11点.我笨拙地坐进赛车的斗形座里.方向盘上裹着天鹅绒,车上满是电子器件、发光二极管和开关,还有一个不比Game—Boy大的液晶屏,内部空间减到了最小.我坐在里面感觉很舒适,就好像在一个出了故障的电梯里.当然了,我的安全带还没有扣好.景色如何?我只能看到挡风玻璃————几乎就在我的眼皮底下,还有远处的两只巨大的轮子.点火.夺得F1世界冠军的法拉利赛车发动了.我心里兴奋异常.我小心地踩下了油门,赛车便驶了出去.发动机像只巨猫一样,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速度迅速增加.是时候了.我将油门踩到底,感觉自己猛然向下一个弯道冲去.太惊人了!发动机达到了17000转/分钟,功率为850马力.但我不能让车超速行驶,因为它上了150万欧元的保险.弯道都是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根本无法看清.制动装置几乎要弄断了我的肋骨.不到5秒钟,车速就达到了200公里/小时,而防滑系统纠正着我的哪怕一丁点失误.太神奇了.毫无疑问:即使赛场上的最后一名赛车手,他也是英雄.向他们脱帽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