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3 18:29:27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
[摘要]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语感培养并未在教学中得到普及,本文就将以此问题为线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作出探讨.[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感
我在农村学校教书已经11个年头了.在这当中,我发现农村中学“语感培养”的观念并未深入师心,尤其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农村特别突出.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高境界”的追求,要求指导老师有较高的语感素养.二“语感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难度较大.三农村中学教学设备、手段、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以上原因,让我感觉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感的培养”举步维艰.这一薄弱的环节也势必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因此,语文教学如何培养语感的问题亟需探索和研究.
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时期,中学生大多褪去童年的稚气,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有了培养语感的基础.我认为如果不好好培养语感,学生将失去语文素养培养的最佳时期.
一、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
二、创设和乐的教学氛围    
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民主、和谐、愉悦、信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充分自由地得到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
,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的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 三、
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1、加强朗读示范.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教师以充满轻松和喜悦的感情基调,以轻快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2、注重朗读技巧.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首先,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其次,要注意停顿.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
———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第三,要注意语气.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所不同:读少年闰土时应该是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这样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第四,要注意语速适当.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第五,要注意语调抑扬.“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避免“千文一腔”.3、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4、倡导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我们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试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两相比较,后一个班的学生不仅能指出文章中的优点,而且还能指出文章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虽略显幼稚,却也有理有据,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由此,我们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四、挖掘教学内容,领悟语感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  1、体味语境.  
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
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使用,通过认真揣摸之后才能提出来他寒酸而又不屑的神气,又如《梦江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既写出了春天景象的变化又写出了作者对春的喜爱.  2、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  
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的动作描写“蹒跚”是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两脚”说明行动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力克服艰难,从中深深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此外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等形式扩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3、扩展教材内容,强化语感.  
如《变色龙》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教学时,可设想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时巧遇将军的哥哥,两人进行了对话要求把小说的情节续写下去,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分组讨论并写出对话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对上讲台表演.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 
总之,学生语文语感的形成并不是一墩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阅读理解感悟中内化生成的.教师应该从文本学习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和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感悟语言内涵,形成一种特有的语言理解和鉴赏技能.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力,而且为学生获取语感提供了途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