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什么情况下实施盈余性财政政策,什么情况下实施赤字性财政政策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23 01:19:52
什么情况下实施盈余性财政政策,什么情况下实施赤字性财政政策
什么情况下实施盈余性财政政策,什么情况下实施赤字性财政政策
这恐怕没有标准答案,无论学术界还是政界,向来都是争论不休的.这个问题应该交给议会或者人大相机决策.
纯粹理论分析应该是一种简化,未必妥当.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增加投资可以刺激经济增长,那么可以在衰退的时候进行赤字或者发行国债,这与增发货币、降低利率是同一意思.但这是有条件的,即没有“充分就业”.而是否充分就业,凯恩斯没有给出验证条件,非常含糊.现实社会的判断,当然是议会或者人大来确定是否充分就业,是否要增发国债.
如果以人口结构为依据进行判断,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就业预期来决策赤字与否.当一个国家处于年轻化阶段,就业人口长期趋势为增加,国民经济处于短缺状态,那么可以暂时赤字来增加投资和就业,也经济增长也会迅速增长,税收也可以迅速增长,赤字则是暂时的.随着就业高峰来临,赤字就会变得没有必要,而需要盈余财政,进行出口和外汇储备.我国正处于这个阶段.
但是,老龄化来临之后情况会改变.就业充足的时候,财政收入也充足,会导致财政效率低下,或者说社会制度费用高昂.劳动力的减少会降低财政收入预期,那么盈余财政将逐渐向平衡财政过渡.当劳动力负增长的时候,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会降低,而社会制度费用并不会立即减少,政府同样希望增发国债来补充税收的不足.如果劳动力下降是长期的趋势,那么,国内发行国债的意义就只能是用赤字为成本来降低赤字,尽量平衡财政.美国应处于这样的阶段.
而严重的老龄化,国内赤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把国债卖给那些劳动力比较充裕的国家,使国家整体赤字.不过需要严格的条件,一是外部允许,全球范围内存在相对富裕劳动力的国家或者地区;二是本国货币国际化,被广泛认可.这是任何发达国家都努力争取的目标,包括中国.
然而,这个世界没有这么理想.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在它不需要养老赤字的时候却积累了大量的赤字.这些赤字客观上促进了全球投资均衡,有利于全球化和经济平稳发展.但是也让美国国民占尽了便宜.
便宜大家都想占,都想获得超出实际需要的赤字,那么只能靠实力竞争或者发动战争.在和平条件下,应该是尽力平衡财政而非故意盈余或者赤字,但始终是政治军事斗争的结果而非学者的判断.竞争的结果存在这么一个趋势(不排除例外):劳动力相对富裕的国家整体盈余,而劳动力不足(包括年轻化和老龄化)整体赤字,从而实现国际或者地区间均衡.
封闭的国民经济,赤字与否是否没有意义,因为总是赤字,没有赤字就没有货币.经济增长,货币需要增发,赤字要增加;而紧缩的时候,要“刺激经济”也要增加赤字,只有多增与少增的问题.老龄化阶段,经济增长有限,赤字会少增,货币会少增发,对内看起来更像是减少赤字,但对外却是增加赤字.
再问: 在总需求过度膨胀并导致通货膨胀时,为了保持物价和经济的稳定,应当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
再答: 不知道你是否指中国当前的现状。泛泛而论太困难,就时局发表点个人看法。 所谓的总需求膨胀,是很虚幻而不存在的意图之量,不是客观的量。实际的是政府负债投资、消费增长很快,超过30%;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并没有膨胀,而是相对有所萎缩,增长比GDP慢。从消费和投资结构来看,投入到低产出的地方的投资量有所增加,比如房地产和外汇储备,还有铁公鸡项目。而出口需求面临下降或者减速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说,总的消费需求,客观上会下降。 目前的政策依据或者借口是增加投资,来增加消费和投资总需求。这会有问题。总的消费需求才是客观的需求趋势,它下降实际产出的下降或者增速放缓。那么随着投资的增加,边际产出会进一步下降。因此,明智的政策是减少投资增量。但投资是不能停止的,要压缩的不是所有投资,而是低产出的投资,也就是边际投资结构的调整。大致上说,就是压缩政府投资,压缩房地产投资。 压缩总需求的货币政策能否实现结构调整?我看作用微小。比如利率,如果是市场利率,它能起到一定作用,管制利率就效果极小。现状就是,压缩投资需要结构性加息,长期贷款利率更多上调。如果提准或者对称加息,会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所有企业成本都上升。那么中小企业,短周期行业等低利润行业面临破产。那么,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不但不下降,反而上升。 事实上,货币政策很难实现结构性加息,尤其是债券市场及其不发达的情况。即便美国这样高度市场化的国家,货币政策也不能实现理想的结构性改变。 根本上说,还是需要财政政策改变,采取结构性减税和压缩政府预算的途径来进行结构调整。也许有人说,通胀是货币现象,货币多发了。但是,货币是发行的呢?是负债人,主要的负债人是政府和国有企业,是通过财政途径发行的,当然要压缩财政才能抑制货币增长。如果政府继续做大规划,做大财政收入,做大投资,无论央行采用什么货币政策都将徒劳。央行和民间都搞不定政府,自然会进行紧缩货币政策,自然是政府生病,民间吃药了。即便央行死撑,物价也会上涨,至少会变相上涨。如果经济增长大幅度减速,货币增长减速而产出也减速,名义物价稳定了,实际价格也上去了(因为消费量缩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