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咏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9 08:55:55
《咏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緌:本诗指蝉的嘴像挂在下巴的帽带.
1.解释
咏:
籍:
垂緌饮清露:
2.这首诗表面再写( ),实际上蕴含着一个很深的哲理( ).
《咏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1
咏:用诗词等来描述,抒发感情的方式,文体的一种.
籍:通“借”
垂緌饮清露:倒挂在树上吸吮着清甜(或美味)的甘露(或露水).
2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虞世南画像
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