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听为话题,写篇作文600字,好的用上了+分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4 19:57:56
听为话题,写篇作文
600字,
好的用上了+分哈,
听为话题,写篇作文600字,好的用上了+分哈,
【例文展示】
  例文一:
  子 曰
  河南郸城一高三(16)班 褚寒雪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孔圣人站在河岸喟然长叹韶光易逝如奔腾流水不复返时,不知他是否料到自己的思想却恰如这奔腾不息的一江碧水而流芳于人类文明史的血脉之中了呢?
  有人说,《诗经》是南方幽巷中走出的女子,《庄子》是神游者逍遥的天空,《韩非子》则如沙堆里埋藏着的利剑,那么《论语》呢?温和而不失严密的言辞,儒雅而不失敏锐的哲思,没有适当的言语来形容这位穿越时空的哲人无尽的神秘与奥妙.也许,我们惟有用心去诠释、聆听孔子的魅力与关怀.
  聆听孔子,是在聆听一场语重心长的教诲,阅读一本深沉而温和的书,体味一种神秘而感人的文化.
  他奔走,带着似乎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黍离之悲”,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开明,相信“后生可畏”,坚信经过承袭的未来更加美好;他勤奋,与文明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逝者如斯夫”,是啊,逝去了的便正如您所说一去便不再回来,但是思想不会也不应该随流水轻易地逝去,它顽强地印刻在文明的记忆中,成为几千年的典范,思想是流淌的,是活生生的文化,它永远不接受狂风阴雨的敲打.即便被康有为利用,被袁世凯利用,被新的思潮批评、否定和无情的诋毁.历史曾用不同的织法织出不同的帽子,戴在孔子的头上,但不可改变的是孔子依然是孔子.倘若九泉有知,这位可敬的圣人也许只会莞尔一笑而已.变化了的是社会,而不是孔子的思想.泰戈尔说:“白云谦逊地站在天之一隅,而晨光为它披上了霞彩.”他站在几千年前的岸边,谦逊而又执著地等待着后人的聆听.
  聆听他“饭疏食而饮,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矣”的淡泊;聆听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洒脱;聆听他“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好学;聆听他“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自醒”的自律.他用自己无穷无尽的智慧,为我们教授了一堂人生哲学,也为中国文明史点燃了最美丽的烛光.聆听孔子,同样是在聆听人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千年前的话语却与“和谐社会和而不同”如出一辙,聆听孔子,原来也竟是现代向原始虚心的借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渐渐走远,而又渐行渐近了.不知他智慧的语调,
  谁人有心真正聆听呢?
  【点评】这是一篇比较大气的文章.文章巧于选材,妙于构思,根于文化,亮于深刻!面对比较宽泛的话题,作者很冷静的采用小切口的方式,立位于“聆听”,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选择聆听的对象竟是孔子,这在选材上本身就已经很新了.阅读本文我们会感受到小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引用是那么的丰富、准确、得体,议论是那么的深刻、中肯、独到,可见该生对孔子的熟知和研究.本文语言的深刻也是一大亮点.“历史曾用不同的织法织出不同的帽子,戴在孔子的头上,但不可改变的是孔子依然是孔子”“他用自己无穷无尽的智慧,为我们教授了一堂人生哲学,也为中国文明史点燃了最美丽的烛光”像这样的语言,谁读了不会感慨作者的博学、睿智.
  例文二:
  “听”论
  郸城一高三(16)班 王京华
  目者,所以观也;耳者,所以听也.然人异,故耳之所用者,亦异也.或善闻,或否焉.闻之好坏,在人也.
  凡有大绩者,必善闻.其人宜有耳听八路,能觉人之好恶,感物之善邪.故善听,非常人所及也.古之帝王,制宇内而辖万民,其难也甚矣.左右之人,其性也多矣.明视听,则国昌民殷;混耳目,则朝废国破.故欲王者,必善辨奸邪,察善恶.太宗之有“贞观”,盖善听群臣之谏,去小人之言,从忠良之语.不以逆耳而罢之,不以顺耳而悦之,由是有盛世焉.夫阿斗者,虽有先帝之遗业,然不从诸葛武侯《出师》一表,亲小人远贤臣,闻则奸佞之言,听则小人之意.其国虽欲无亡,得乎?
  闻者,亦有其道也.从其律者,则忠言益进,盍患耳之失聪也.违其道者,虽欲纳言,无人为之言也.正身以黜恶,则进言之人,至也.虚心以纳下,所谏之言如江海下百川,其势也.
  古之帝王临朝,必加冠冕.冠冕之侧,有珠,名曰:充耳,其意在拒恶言.充耳不闻,由是生矣.然朝野之更替,帝王之轮回,如日之朝暮,然帝王而能充耳不闻者,其几人与?
  言之善皆出于下,居于上者,欲大作于四海,须听于下,从于下,学于下,然后腹之良谋,吞吐天下之志,方可展矣.微斯举,万世之业何成?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故曰:身处明暗,皆决于两耳矣.善听之大义也亦明矣.知一州,须听一州之言;知一郡,须察一郡之语;知一国,须闻天下之雅言.
  以失言之故而亡国者,后人哀之鉴之.为国者,勿从其失聪之故事,勿使为双耳之所劫哉!善听者,善哉,善哉!
  【点评】:这是一篇较为成功的考场文言作文.亮点有三:一、题目.“听”点名了文章的中心,紧扣话题;“论”,标示出文体特征;《“听”论》仿照古文《六国论》《过秦论》语言形式.二、结构.文章论证结构清晰、严谨.题目亮明观点,首段指出“闻之好坏,在于人”,中间沿着“应该听”(正反对比论证)“怎样听”(“有其道”)“怎样对待听”(“腹之良谋”)的思路论证,最后部分总结深化,并仿照《阿房宫赋》《六国论》的语言形式提出告诫.三、形式.本文将文言句式整齐,善用对仗、排比修辞,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四、化用.作者对教材中语句的化用巧妙而自然,涉及到《师说》《出师表》《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六国论》多篇课文.
再问: 你哪找的?介绍介绍
再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5b51b010009s2.html 人家的新浪博客,重点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