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一篇以《出头》为题目的作文~现在就要!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6 13:44:04
求一篇以《出头》为题目的作文~现在就要!急····
高中作文··
求一篇以《出头》为题目的作文~现在就要!急····
壮烈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民问一个准备远航的水手,“你的父亲是怎么死的?”水手回答“出海捕鱼,遇到风暴,死在海上.”“你祖父呢?”“也死在海上.”“那么,你还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水手反问“你的父亲死在哪里?”“死在床上.”“你的祖父呢?”“也死在床上.”“那么,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吗?”
读了这个故事,我正躺在床上,我想此时此刻我们许多人正在这种柔和温顺之乡让生命悄悄的流失.水手那孤傲而冷峻的一问,好像一声霹雳,会让许许多多的生命遽然受惊.
鹰击于长空,鸡鸣于栅栏,龙腾于大海,鱼游于池塘,秋蛾赴灯火,彩蝶栖花心,蜜蜂长飞于田间草际,蜘蛛坐享于明窗暗角.花荣花枯,新陈代新.农夫坎坎伐檀,绅士款款提袍;屈原行吟泽畔,楚王作乐凤池;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国葬汉陵.滚滚长江东逝水,千里赤壁,樯橹灰飞烟灭,帝王将相与贩夫走卒同赴封神台.
海上也好,刑场也好,走上沙场与刑场,住上茅屋与华堂,不管你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走到终头,都是悲剧性的结尾.
然而,不能因为北邙山的坟茔累累、荒草萋萋,而抑制生命之念,抛却理想之国.望南山的欢愉,走西口的牵挂,掉头东去的豪迈,应该在我们生命的日程里交错进行.殊途同归的人生并不抹煞其中的功过得失与善恶忠奸.雁过去声音留了下来,人过去名字留了下来;开花的月季引起了我们的驻足而观,经过了冬的苍松激发我们举手礼赞.辉煌过的生命灼灼千年,折戟沉沙亦有后人磨洗.李白、岳飞住过的地方叫文化古迹,我们生活一辈子的地方有应该叫什么?
留迹于天地之间,是要有点儿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丘,汪洋恣肆的长江傲啸百川,倚剑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的某一页上雄视千秋.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品位.司马迁忍大辱而坚持活着,屈原不随流俗而毅然沉江.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为理想而奋斗,才使生命流芳百世.
相对于正义,相对于真理,相对于伟大,我们的生命被自己惯养的不堪一击.风雪之夜,有几扇门打开了?灵芝之光闪烁的悬崖上,又有几人在攀登?行凶作恶的屠刀面前,有几人在对峙?灯红酒绿的旋转灯下人头攒动,接踵磨肩;推开每一扇家门,一个个生命倦伏在淡蓝色的家具中;激发过多少男儿万丈豪情的雄性烈酒被沦为歌舞升平中猜拳行令的助兴.过分的溺爱生命,已使生命萎靡乏力,一点点皮肉之苦,肌肤之痛,便使凌云壮志轰然倒塌;一点点蝇头小利,便让人间正气随风飘去;战天斗地的剪影在蒙尘的书册间渐渐发黄,乘风破浪的英姿已成为孤帆远影.“风萧萧兮易水寒”,这一份悲壮存于何处?“难酬蹈海亦英雄”,这一份豪情又归向于何方?周旋于床上,徘徊于厨房,兴起兴落于歌台舞榭,谁在坚守边塞?谁在搏击中流?谁在飞越秦岭粤关?谁在高举大旗?谁在呐喊信仰?谁又在替天行道?
没有一个人因为贪恋温床而长生,只有壮怀激烈、敢于搏击的人生才永放光芒.在呼啸的海上,有一个声音在向床上的生命高声呼喊:人生,人生,莫做寻常床头死.
尺 寸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至少有两家半主张做人要喜怒不形于色,切忌锋芒太露.这在古代谚语中也可略见一斑:什么“人怕出名猪怕壮”,什么“枪打出头鸟”,什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把绝大多数的人都纳入到他们规定的统一的尺寸里,培养出无数唯唯诺诺、玲珑圆滑、谨小慎微、四平八稳的谦谦君子.
唐朝的苏味道,处世圆滑,从来不拿出自己的主见,含含糊糊,锋芒全无,人称“苏模棱”.苏味道就是凭着深厚的“骑墙”功夫,走着“中庸”之路,混到了宰相的高位.还有,娄师德身为宰相,却明哲保身,八面玲珑,从不露锋芒.不仅如此,他还教育将要赴任的弟弟:“假如有人唾你的脸,不擦它也会自己干掉,应当笑着接纳.” 这二位无一不是生活在传统文化规定的统一的尺寸里,从不露锋芒.而在这传统文化的桎梏里,那些不守统一尺寸的人,一般都难得善终.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答曰:“十万.”再问:“你能带多少兵?”答日:“多多益善.”丝毫不知收敛锋芒.虽说刘邦几年后才收拾他,其实这会儿已经对他起了戒心,想修理修理他的锋芒.宋高宗是个无能的皇帝,秦桧又是个卖国宰相,人家一门心思求和自保,岳武穆却要“直捣黄龙”,却要“还我河山”,却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锋芒毕露,又怎能躲过“风波亭”之劫?
我们想想,如果人人都活在别人统一的尺寸里,被“传统”所圈养,唯唯诺诺,窝窝囊囊,遇事不敢出头,做事害怕承担责任,社会还怎么进步?倘若,中国历史上少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少了李白的笑傲江湖,少了苏轼的大江东去,少了岳飞的怒发冲冠,这历史不也太郁闷太无趣太乏味了吗?这几千年的历史还叫画卷吗?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其好友劝其不该如此锋芒太露,张孝祥回答:“无锋无 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于什么?”这三句酣畅淋漓,回肠荡气,足以告慰古今一切锋芒毕露之士,当为此树一大碑.
一位名人说过,小鸟只有经过折断千百根羽毛的痛苦,才能拥有翱翔蓝天的翅膀;种子只有突破重重泥土的压制,才能沐浴灿烂美好的阳光. 一位伟人说过,人总得有一点精神.套用一下也可以说,人总得有一点锋芒.不要让别人尺寸自己,也不要尺寸别人.
评点: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落笔,较深刻地剖析并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庸.虽从大处入手,但驾驭得较好.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人如果都“生活在统一尺寸”里的危害,论证有力j从行文看,文章引用较多古人的事迹作为论据,行云流水.作者的文化底蕴也由此略见一斑.
佳作欣赏:
亮 出 你 的 锋 芒
坚硬的白铁支持起一道锋芒,沉重的麦穗拖起万缕芒.锋芒,是一个人内心万众气质积聚之所在,怎能不施,怎能不展?
或许你会以为你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出头的椽子先烂;或许你会拿鲜血淋漓的伤口警示我,枪打出头鸟.但我要引你从另一角度来看,那椽子烂得值,那鸟也伤得值.苏东坡被贬,连他弟弟苏辙也叹:"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的确,他的才华想让人不嫉妒也难,但若没有他的出头,我们现在哪能飨享那份“大江东去”“气吞万里”的豪迈,他的锋芒,开了一代豪放派的先河;五四运动中,没有大学生们的首先拍案而起,率先奉献出自己的鲜血,又怎有后来革命形势的声势浩荡;是鲁迅先生首先站在民众前列的呐喊,才唤醒了一批又一批麻木的灵魂……他们的结果都不见得多好,然而历史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锋芒毕露中奋然前进.而我们后人,在享受前人付出惨重代价而换来的幸福之时,又怎能不为历史、不为未来献上自己的锋芒?
亮出你的锋芒绝不等于让你去哗众取宠,那是对勇于出头的误解.那么,何谓锋芒?她应该是一个人内心万种气质积聚之所在,是人性中最精华的部分.那只出头鸟若没有丰满的羽翼,没有飞翔的本领自然会挨打.而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内心充实、思想饱满,才能有锋芒可露,并且一出头就脱颖而出,技压群芳.正如那夏日的小荷,凭着自己还未开放就已散发出的馨香,早已吸引了无数的蜻蜓绕它飞舞.而我们青年,或许受时代的影响,扭扭捏捏不敢抛头露面的确实已不多见,然而取而代之的是个性的肆意张扬,在没有积淀好精神食粮之前便妄然狂长出许多傲慢的枝条,其养分必然会早早的消失殆尽,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却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奉献给自己唯一的季节,这样的人生,怎能不让人捶胸顿足,仰天长叹?
从现在开始便积聚内心的馨香,待到成熟的季节便勇敢地亮出锋芒,你会发现那只青睐你的蜻蜓和一个美丽的世界!
教师评语:作为考场作文,在有限的时间里、较短的篇幅中,对话题阐释到位,体现了辨证的分析、深刻的感悟.虽然较少提到"出头",但始终紧扣话题,层层展开,文脉清晰."题记"的运用恰到好处,为文章增添了亮色;语言精练形象,显示了作者的语言功力.
采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