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哈哈镜中的哲学哈哈镜中又啥哲学道理.有没有更深刻点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05 18:14:17
哈哈镜中的哲学
哈哈镜中又啥哲学道理.
有没有更深刻点的?
哈哈镜中的哲学哈哈镜中又啥哲学道理.有没有更深刻点的?
镜子理论的是说 人对事物得到的任何认识(理论)都是一种“镜像”,人就是一面镜子,这个镜子多数是“哈哈镜”,也有极少数的“平面镜”,不过这个平面镜也之是接近于理论上的平面镜,理想中的平面镜是不存在的.镜子理论的主旨不是证明谁的镜子才是更接近平面镜的,而是如何通过对镜像的分析更接近真实.我们的“知见”都只是镜像而已,任何一个个人的镜子都只能反映部分的世界,而且是一定是有偏差的反映,不可能把握到绝对的真理,同时即使是一个哈哈镜,也一定部分地反映了真实.我们不应执着(止步)于自己的“知见”,也不应否定他人的所见.而是应当通过镜像接近事物的“本真”.要通过镜像接近事物的“本真”.就必须综合更多的哈哈镜中的镜像所反映的部分的真实.我们必须做到两点:一、这需要我们收集尽量多的镜像,就是与更多的人交流,知道他们认识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二、能够从哈哈镜的扭曲的镜像中提取真实的能力.这需要我们研究镜子成像的原理,(就是人认识事物的机理,)知道镜子是如何得到(歪曲)镜像的,那样我们就可能从歪曲的镜像中提取事物的本真. “认识自我”和“更广泛地表达和交流”是更接近真实的有效途径.不要再争论到底是谁的“镜子”更平.纯粹的平面镜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镜子理论的原理和结论. 把镜子原理运用到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过程中,会得到如下结论:听者对说者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的理解也是一种“镜像”,必然有不同程度的失真“扭曲”现象.语言对于思想的传递总是不能尽其意的.所谓理解只是听者在说者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上达成了共鸣.如果没有这种共鸣,说者的语言再直白再细致,听者也是不会能够完全理解说者的原意的.自己思想的进步只能依靠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外来的观点大多只起到“验证”的作用.所以希望通过研读经典得到经典中的思想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途径是对现实和生活进行思考和总结.语言是用来表达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多少,全在于自身希望从中获得真知的愿望有多强烈.愿望强烈的人会全力开动自己的思维机器,得到属于自己的新的思想. 有的时候,我们看了别人的文字,认为理解了说者的原意,并给予评判,事实上只是在评判自己对说者语言的理解. 我们给予别人的批评,往往用在自己身上更恰当.只是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如果一定要对对方做出评判,也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能够接受同样的语言和方式.不过并不排除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用比较刺激的语言和方式给予对方批评,以达到某种友善的目的.可能效果更佳,一般都是用在对方不会对你的动机产生怀疑,不会有逆反心理,并且有相当的承受能力、是一个能够经常反省自我的人的情况下.否则会适得其反.或许我们说话都是为了讲给自己听的,把自己与别人的对话“记录”下来,再回味几便,有利于认识一个真正的自我是怎样的,很少有人这样做,但非常有效.镜子原理告诉我们,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更没有权利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做出评判,我们在与别人交流时,如果抱着评判和纠正别人观点的态度,恐怕能够得到的只有对方的抵抗情绪和增添自己的痛苦.如果我们与他人交流是想通过别人的视角得到关于世界的部分的真实和为别人提供自己的视角,那么会得到比想象更大的收获.那样,更广泛的交流才对我们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