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不废一法,不增一法,原话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应该是有关佛教方面的术语,请懂的朋友通俗的讲解一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06 18:16:52
不废一法,不增一法,原话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应该是有关佛教方面的术语,请懂的朋友通俗的讲解一下.
不废一法,不增一法,原话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应该是有关佛教方面的术语,请懂的朋友通俗的讲解一下.
从“空”来看待一切事物,不废一法;从“有”来看待一切事物,又不立一法.
印度佛教哲学中两个基本概念和术语.“空有”源出“无有”.《梨俱吠陀》的《有无歌》说:“有既非有,无亦非有.”《歌者奥义书》说:“太初之时,世界为有,惟一无二.……太初之时,世界为无,惟一无二,由无生有.”这里,“无”的基本含义是非存在,“有”的含义是存在.佛教哲学吸收了“无”、“有”,将之发展而为“空”、“有”,“空”、“有”成了佛教哲学的专用术语.小乘佛教哲学认为,空有分离,两不相涉.在部派学说中,有的执有,认为“法我俱实”,如上座系的犊子部;有的执空,认为“法为空假”,如大众系说假部;有的认为“我空法有”,即在某一范畴执有,在另一范畴又执空,如上座系说一切有部.大乘佛教哲学则继承、发展了吠陀和奥义书“无有”原理,赋予“空有”以新的内容:空不遣有,有不离空;空中摄有,有内存空;空有虽是两家,但有内在联系,不是截然分割、两不相干.例如,中观派哲学,着重谈空,但不斥有,而以空即有,假有明中.又如瑜伽行派哲学,着重说有,但不舍空,而以有即空,会空显中.如是两派大乘哲学运用空有相即、真俗圆融来表述中道胜义.因此,人们常称中观派哲学为大乘“空宗”,称瑜伽行派哲学为大乘“有宗”.按中观派哲学,“空”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逻辑手段,一是最高真理——绝对空体;运用前者,表述后者.从逻辑说,空是“遮诠”——否定方法,对一切事物的矛盾双方(两边)加以完全的否定,例如,生灭、断常、一异、多少、苦乐、善恶,乃至生死与涅盘、诸佛与众生皆被否定.然而,中观派哲学家不是为否定而否定,而是把否定看作一种“扬弃”,通过对否定的最充分运用,达到最合理的肯定,从而巧妙地阐明《中论》所谓“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出,不一亦不异,不断亦不常”的中道.
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空有观,实际上是对存在的一种基本看法.它在处理空有关系中具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由于它坚持唯心唯识的立场,它的辩证法始终是与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