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世界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或者这个方向的事件比如空想社会主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4/27 22:42:38
世界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或者这个方向的事件比如空想社会主义
如果有的话麻烦详细讲一下谢谢
世界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或者这个方向的事件比如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它分三个阶段.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他们甚至进行了社会实验,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 主义学说的批判和改造是密切联系的.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许多弊病.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讽刺和鞭挞,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基础上,还各自拟出社会改革的方案.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根本的缺陷.
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特别是大工业的生产,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欧洲工人三大政治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两次起义,1836—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和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使科学理论的诞生具备了必要的社会前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亲身参加了革命斗争实践,并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他们批判地改造德国的古典哲学,发现了辩证唯物史观;批判地改造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剩余价值.辩证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哲学基础,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经济学基础.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唯心史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体系,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以往社会思潮,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全部优秀成果,对各种社会进步思潮所包含的合理因素都进行创造性的改造.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如同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一样,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来源之一.
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阅读:26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把握.古往今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一部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都告诉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把握.在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和实践,我们党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应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应该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建设这样一个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十分重要.我们对这个科学内涵理解得越深刻,把握得越准确,就能在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就能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