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求五十个近代历史人物,每个人物介绍不少于50字,大哥大姐帮帮忙.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05 04:12:12
求五十个近代历史人物,每个人物介绍不少于50字,大哥大姐帮帮忙.
八年级第一学期的
求五十个近代历史人物,每个人物介绍不少于50字,大哥大姐帮帮忙.
袁世凯:窃国大盗
  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传统上认为他的本质是反动、落后的,并且是图谋复辟的窃国大盗.他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新军),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开始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等,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最终以失败收场.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父祖多为地方名流.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也是淮军重要将领,对其家族成员袁世凯的思想境界有深刻影响.
  袁世凯自幼过继给袁保庆为嗣子,少年时随嗣父先后到济南、南京等地读书.保庆死后,复随甲三子、户部侍郎袁保恒至北京就读.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章等奏派袁世凯扩练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渐为清廷所倚重.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北洋新军),为清末陆军主力,民国初年的北洋系军阀亦多源自清末新军.袁世凯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
  袁世凯经过数十年打拼,最终成为内阁总理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就任首任大总统,1916年初袁世凯恢复帝制,名洪宪皇帝.没等袁世凯黄袍加身,前云南都督蔡锷领导护国军誓师北上讨袁,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在郁愤中病死.
  袁世凯病逝后,遵其“葬吾洹上”的遗愿,将其葬于河南安阳市洹水北岸,陵墓由北洋政府筹资兴建.
  历史学家唐德刚对袁世凯评论说,袁世凯之当国正值我国近代社会、政治转型的开辟时期,而他又天生是个“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曹操型的人物,主观的个性和客观历史发展的轨迹,两者凿枘不投,怎能不粉身碎骨呢?
  黎元洪:性格懦弱的总统
  黎元洪(1864—1928),汉族,湖北黄陂人.1888年入海军服役.1894年,参加中日甲午海战.袁世凯死后,由副总统继任总统.1922年,他在直系军阀支持下复任总统.黎元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但他位尊而权不重,名高而实不符,人不微而言轻.下野之后,黎元洪致力于投资实业,成了大实业家.他一生经历变幻无数,却得以善终,与他慎行寡悔的决策心理分不开,世人都认为黎元洪是个性格懦弱的人.
  冯国璋:跻身“北洋三杰”
  冯国璋(1859—1919),汉族,河北河间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1903年在中央练兵处任军学司正使,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后历任统制和第一军总统.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1916年袁世凯死后,成为直系军阀首领,与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李纯联合对抗皖系,称“长江三督”.同年 10月,被选为副总统.1917年就任代理大总统.
  段祺瑞:镇压“二次革命”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合肥人.1889年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后赴德国学习军事.回国后随袁世凯“新建陆军”和编练北洋军.先后调任第四镇统制、江北提督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任第二军军统,往湖北镇压革命.旋授湖广总督.袁任总统后,充陆军总长.1913年代理国务总理,镇压“二次革命”.
  徐世昌:“文治总统”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原籍直隶天津,出生于河南省汲县.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多次出任国务卿,1918年10月至1922年10月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工于山水松竹,被称为“文治总统”.
  曹锟:贿选总统
  曹锟(1862—1938),字仲珊,天津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曾靠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卢沟桥事变后拒绝日本所请出面组织新政府,因其保持了民族气节,被国民政府在1939年12月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张作霖:“东北王”
  张作霖(1875—1928),字雨亭,汉族,辽宁海城人,自小出身贫苦农家.袁死后,张作霖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1918年9月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利用日本的势力控制了奉、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他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号称“东北王”.1928年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死去.
  吴佩孚:直系军阀首领
  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汉族,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1898年投淮军.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
  冯玉祥:“布衣将军”
  冯玉祥(1882—1948), 原名冯基善,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民国时期著名军阀、军事家、爱国将领、著名民主人士;寄籍河北保定;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之结拜兄弟.冯玉祥戎马一生,由士兵升至一级上将.在其5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以治军严、善练兵著称,人称“布衣将军”.
  孙中山(1866~1925)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名文 ,字德明 ,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曾国藩
  中国洋务派的鼻祖.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曾国荃
  (1824-1890)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围城有曾铁桶之称.清朝大臣.字沅甫,号叔纯.湖南湘乡人.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的九弟.
  1852年(咸丰二年)举优贡.1856年招募壮勇二三千人增援江西吉安,助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所部称吉字营,成为曾国藩的嫡系.1857年秋,奉命统领江西各军围攻吉安,12月击败增援之太平军石达开部.次年9月陷吉安,升知府,加道衔.1859年占景德镇,焚烧全城,升道员.次年5月起围攻安庆,为湘军主力,屡败太平军援军.9月以地雷轰塌北门城墙,攻陷安庆.1862年(同治元年)授浙江按察使,旋迁江苏布政使,4月会同湘军水师东下进屯天京(今南京)城外雨花台.10月与太平军李秀成部激战40余日,抵死不退,这使李秀成撤军.1863年4月擢学江巡抚,继围天京.1864年2月陪出的保城,7月又破地保城,旋以穴地轰城,攻陷天京,纵兵烧杀抢掠,大火七日不熄.湘军追获李秀成后,亲手“遍刺以锥,流血如注”,以泄其愤.清廷赏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旋为掩盖吞没财宝等劣迹,从曾国藩命称病开缺回籍.次年夏授山西巡抚,不就.1866年春调湖北巡抚,8月奉命帮办军务,镇压新捻军,屡战屡败.次年5月复称病退职.1875(光绪元年)授陕西巡抚迁河东河道总督.翌年调山西巡抚.1881年升陕甘总督,旋乞病开缺.1882年5月调署两广总督.1884年2月署礼部尚书.8月授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中法战争起,受命督南洋水师赴援闽、台,阳奉阴违,敷衍搪塞,11月被革职留任.翌年开复.1889年加太子太保衔.1890年11月死于任上.谥忠襄,有《曾忠襄公奏议》存世.
  李鸿章
  (1823.2.15~1901.11.7),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汉族,安徽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有《李文忠公全集》.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李鸿章先后镇压太平军、捻军.主持和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等重要历史事件.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为抓住展示才能的时机,他经常为一件小事而与人大吵大闹;在当上巡抚,官及三品时,脾气却越来越小.“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这句著名的话就是他说的.
  张之洞
  (1837~1909)中国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1863年(同治二年)进士.清流派重要成员.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政治态度为之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补授两广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力主抗法.同时,在广东筹办近代工业,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立水师学堂.1889年,调湖广总督.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后又编练新军.在鄂、苏两地设新式学堂,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还大量举借外债,是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戊戌变法时期,起先支持维新活动,多次出资赞助维新派.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新旧斗争渐趋激化后,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宣传洋务主张,反对变法维新.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主张严加镇压.八国联军进逼京津,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联络东南各省督抚,同外国驻上海领事订立《东南互保章程》九条,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人及长江中下游哥老会发动的自立军.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与政务大臣.旋与刘坤一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4条 ,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首采近代教育体制.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学部.次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旋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慈禧太后死后,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宣统元年)病故,谥文襄.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爱新觉罗.奕
  (1833年—1898年),号乐道堂主人,清道光帝第六子,乃道光宠子,曾想立为嫡嗣,继承大统,可因为种种原因被立为亲王.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和硕恭亲王,清末洋务派首领,绰号[鬼子六].身后谥[忠](满清宗亲谥[忠]者唯奕与多尔衮二人).
  孙传芳
  (1885-1935)字馨远,山东泰安人.中华民国时期直系军阀首领之一.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其间加入同盟会.1909年回国.长期驻防湖北.1923年率部入闽,任福建军务督理.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奉曹锟之命出兵援助齐燮元,夹击皖系卢永祥,占据浙江,任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务督理,并乘机扩军.1925年10月起兵驱逐苏皖等地奉系势力,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聘日本军官冈村宁次为高等军事顾问,开办联军军官学校,自兼校长,成为直系后期最有实司令.1926年9月北伐军进入江西,亲赴九江督战,阻挡北伐军东进,失利后潜赴天津向张作霖求援,被任为安国军副司令,兼五省联军总司令.1927年2月继续组织兵力阻止北伐,并镇压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8月率余部渡江反攻,与蒋、桂军在南京龙潭一带激战五天后不幸失败.
  1928年春,被张作霖任命为鲁西前线总指挥,与蒋介石、冯玉祥部作战,失败后回济南.6月初张作霖炸陨,孙的旧部退至冀东滦州一带,由晋军收编.此后孙传芳赴沈阳,寄食于张学良门下,后在天津被为父报仇的施剑翘刺杀而亡.
  吴长庆
  (1833-1884),字筱轩,泥河镇沙岗村人.咸丰五年(1855)世袭云骑尉在职, 曾授浙江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光绪八年(1882),朝鲜内乱,清政府应邀出兵,命吴长庆率师东征,未过数日,以计擒乱首送中国,祸乱平息,两年后回国,不久病逝.
  张树声
  (1824-1884)字振轩,1824年(清道光四年)生,安徽合肥人,汉族,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是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人物,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
  丁汝昌
  (1836.11.18~1895. 2.12)晚清北洋海军提督.字禹廷.安徽巢湖市居巢区高林镇人.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1879年(清光绪五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清政府在英订购的“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出任北洋海军提督.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贪腐严重,但其人严重依赖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李氏家军.
  胡光墉
  (1823~1885),安徽绩溪人,因在杭州经商,寄居杭州,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并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
  林则徐(1785-1850) 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谥号文忠.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等福建侯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曾 琼 琲
  曾琼琲(1758~1845年),五华县棉洋镇洛阳围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考取武科进士,殿试钦点榜眼,钦授蓝翎侍卫.历任下历都司、九江游击、河南卫辉营参将,诰封四世“武义都尉”(正三品).他为官清正廉明.在河南任职期间,曾被朝廷委任为乡试看考官.上任伊始,开封府巨贾马某为了让儿子能金榜题名,特派管家带银登门行贿,当即被曾琼琲严词拒绝.并说:“有考之责,应是量才拔萃,让有真才实学、技高艺精者,为国效劳.万不可昧良心做事,卖官鬻爵,中饱私囊,被不学无术者钻了空子.”
  曾 琼 琲
  曾琼琲(1758~1845年),五华县棉洋镇洛阳围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考取武科进士,殿试钦点榜眼,钦授蓝翎侍卫.历任下历都司、九江游击、河南卫辉营参将,诰封四世“武义都尉”(正三品).他为官清正廉明.在河南任职期间,曾被朝廷委任为乡试看考官.上任伊始,开封府巨贾马某为了让儿子能金榜题名,特派管家带银登门行贿,当即被曾琼琲严词拒绝.并说:“有考之责,应是量才拔萃,让有真才实学、技高艺精者,为国效劳.万不可昧良心做事,卖官鬻爵,中饱私囊,被不学无术者钻了空子.”
  郑 家 兰
  郑家兰(1772~?年),丰顺县隍九河村人.家贫,由其叔父资助入学,16岁为秀才,旋由廪生考取乾隆戊申(1788)科举人.于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因其貌没有“官相”且脚跛,遭到应试举子的妒嫉和当权者的非议,想方设法伤害他,闹得京师轰动.皇帝闻知,降旨召见郑家兰,当殿出题面试.郑家兰接过卷子,挥笔疾书,一气呵成.文章如行云流水,满纸经纶,皇上颇为赞许,又观察他仪表举止,令他进三步退三步,他脚跛不能退,退即倒地,便跪下奏道:“万岁,退不得.”皇帝大怒道:“放肆!逆旨当罪!”郑家兰从容奏道:“学无止境,读书人只有上进,那有后退之理!我已立下宏愿,此生有进无退,故宁愿冒死违旨,才不失读书人的气节.”语出惊人,皇帝大喜,遂授翰林院庶吉士.
  黄 香 铁
  黄香铁(1788~1853年),原名黄钊,蕉岭县蕉城镇霞黄村人.生于书香门第,幼年聪敏,10岁能诗.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考取举人,授官内阁中书.他淡于荣利,鄙夷仕宦生活,遇有空闲,深研典籍,著书立说,深入调查,他编纂的《石窟一征》是客家重要典籍.黄香铁还工于诗词,是嘉庆、道光年间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据《清稗类钞》载,有人赠以联云:“七品八品九品,官愈做而愈小,一集二集三集,诗日积而日多.”说明黄香铁学富而运蹇,名高而官微.他喜欢诗文.著有《读白华草堂诗集》,京师众多名流学士为之作序.他与阳春谭敬昭、吴川林辛山、顺德吴秋航、黄小舟、番禺张维屏、香山黄香石等人为文字之交,有“粤东七子”之称.盛大士《粤东七子诗》序云:“香铁才力雄骏,生气满纸,跌宕淋漓,动与古会.性极亮直,辩论是非,侃侃不阿……”.香铁诗素有“精美在外,质朴在内”之称.
  丘 建 猷
  丘建猷(1796~1854年),大埔县青溪镇坪砂村人.清道光八年(1828)中举,十四年考取进士,选庶吉士,后授检讨,曾任国史馆协修,参予《大清一统志》编纂.二十三年(1843),充任总纂官(主编),该书由其定稿成书,共500卷.
  温  训
  温训(1787~1857年),五华县登畲镇下滩村人.他从小天资聪敏,勤奋好学,20岁为县学生员.清嘉庆十七年(1812),25岁赴福建汀州省亲时,曾结识汀州太守伊秉绶,深得伊太守赏识.嘉庆二十三年(1818),初入广州粤秀书院,后就读两广总督阮元所设的学海堂,均获优赏.温训擅长古文,所作《观运》、《观民》称著于时.清道光五年(1825)选取拔贡.道光十二年(1832),乡试中举人.考试时温训挥笔万言,牍不留纸,主考官程思泽、刑福山在闱中传阅,且惊且喜,称赞不止.当时,鸦片流毒日深,朝野议论纷纭.信宜县训导吴兰修著《弭害》论,声言鸦片应当开禁.温训特写《弭害续议》批驳,文中引周书、据尧典,主张勒限严禁,对违者处于刑律,才可共安太平.鸿胪寺卿黄爵滋取其说,上奏朝廷禁烟.道光十五年(1853),温训北上会试不中,受聘为顺天府尹署教读,与黄爵滋、汤鹏农、孔继荣、张际亮等人,结古文诗社,吟咏著称京都.道光十八年(1838),因母丧辞归,接着父又病逝,他在家筑居“梧溪石屋”暂住.次年,受聘为《兴宁县志》总纂.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惠阳任教.道光二十五年(1845),被聘为《长乐县志》主纂,广征精审.完成后,知县拟向上申报奖励,温训坚持说:“无功受禄,儒者之耻也!”后受两广总督徐广缙延聘为幕僚.
  温训一生多作诗文,其为文立论正直,笔力雄健,其诗托体杜韩,风骨雅尚,为时贤所推重,被当时文坛客籍名人宋湘称为“不失为唐宋大家裔派”.所作咏《夕阳》诗,曾惊动诗坛,因被誉为“温夕阳”.
  丁 日 昌
  丁日昌(1823~1882年),丰顺县汤坑镇金屋围人.8岁随父在汤坑太平寺读书.13岁丧父,随母黄氏砍柴、织布度日.他刻苦攻读,才智过人,有“神童”之誉.20岁中秀才,21岁补廪生.时惠潮嘉道李璋煜闻知丁日昌之才,召见他纵论时政,侃侃而谈,深受嘉许,便被聘用至官署任职.
  范 荑 香
  范荑香(1805~1886年),女,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人.她生于书香之家.其高祖父范天凯,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曾祖父范觐光,乾隆二十五年(1760)岁贡生;祖父范彪,乾隆三十二年(1767)举人,曾任嘉应州学政;父范引颐,嘉庆九年(1804)举人,曾任三水县教谕.
  何 如 璋
  何如璋(1838~1891年),大埔县湖寮镇双坑村人.生性聪颖而又勤奋好学.幼年在家放牛时总带着书本诵读.姑夫陈芙初是邑中有名的教师,觉得如璋有志气,就叫他跟随自己读书.得姑夫的指点,如璋进步很快,未满20岁就入县学,旋补廪膳生.23岁中举人.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职翰林院编修,不久又升为侍讲、侍读.
  黄 遵 宪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梅江区下市人.清末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出身于书香、官宦之家,其父黄鸿藻为清举人,曾任户部主事、知府等职.道光三十年(1850),年方3岁的黄遵宪,由其曾祖母口授千家诗,不久就能背诵.4岁,从塾师李伯陶学.咸丰七年(1857),时10岁,学作诗,塾师以梅州神童蔡蒙吉“一路春鸠啼落花”句命题,黄遵宪作诗,有“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之句,师大惊异.次日会赋“一览众山小”,遵宪破题云:“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师见其赋名,讶为不凡.因是,里中称誉为神童(钱尊孙编《黄遵宪年谱》).
  胡  曦
  胡曦(1844~1907年),字晓岑,兴宁县城镇大巷里人.出身寒微,天资颖异,6岁能诗,17岁考取秀才,29岁考取拔贡.此后几次乡试都落第.从此,他无意于功名富贵,在家专心著述.
  张榕轩 张耀轩
  张榕轩(1851~1911年)、张耀轩(1861~1921年)是同胞兄弟,梅县松口镇松南圳头人,均为当时著名华侨实业家和印尼的华侨领袖.张榕轩自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被清政府委任为驻槟榔屿副领事后,开始走上仕宦之途.张耀轩则主要从事实业活动.张氏兄弟致力于侨居地的经济发展,为社会谋福利,鼎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热心祖国文化教育事业,对振兴祖国工商业更是不遗余力,兴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华侨经营的商办铁路——潮汕铁路,名扬海内外,为后人所追思.
  温 生 才
  温生才(1870~1911年),梅县丙村镇井塘村人,辛亥革命烈士之一.少年失父,由母抚育成人,慈训甚严,使他成为正直勇敢、深明大义的少年.稍长就读镇平(今蕉岭)教会学校,不久弃学从戎.因目击清政府之腐败,乃转赴香港,改习修机械.
  丘 逢 甲
  丘逢甲(1864~1912年),号仓海,抗日保台著名爱国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和著名诗人,其祖居地在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
  罗 福 星
  罗福星(1885~1914年),字东亚,号国权、中血,蕉岭县蓝坊乡大地村人.出生于印尼,后随祖父到台湾.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加入同盟会.从此,他积极到南洋各地华侨中筹款支持革命,并参加了1911年春广州“三·二九”起义.民国元年(1912)8月,他奉孙中山之命前往台湾准备起义.民国2年(1913)12月,他不幸被日本警察拘捕.次年3月3日,他被处绞刑,壮烈牺牲.牺牲前遗书写道:“不死家乡,永为子孙纪念;而死于台湾,永为台民纪念耳!”罗福星遗体,由台湾苗栗热心人士收葬大湖罗岗山墓,并建昭忠塔,以永远纪念.罗福星后裔今散居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他们都热心祖国统一事业和家乡建设,作出了无私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