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在调节主题上,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都是国家意志的代表.这句话对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5/01 04:10:12
在调节主题上,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都是国家意志的代表.这句话对么?
在调节主题上,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都是国家意志的代表.这句话对么?
法律定义及描述
  都兼有“公平”、“正义”的含义.从“法”的词源看,都喻意公平和正义, 简述: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一般限于宪法、法律.法属于上层基础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法律将随着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时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 现在指----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力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的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基本的法律: 一般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实际作用与宪法实际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并权宜之针,在没有实施宪法下达到有法维持宪政秩序之效果. 这里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法律,内容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属于“基本法律”的层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的“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2]法律”(《宪法》第67条).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出的决议和决定,如果其内容属于规范性规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类的文件,也视为狭义的法律.它一般包括--宪法,民事法,行政法,经济法等.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 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由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仅对该行政机关之公务员有拘束力,除法规命令外,原则上行政机关所制订之行政规则对于人民均不发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权利之法律必须由人民所选举之立法机关制定之(即后者). 法律体系 通常,法律体系可以分成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另外还有第三种法律体系(依然存在于某些国家的部份或整个地区)-宗教法,是一种以经籍和其解译为基本的法律.一个国家所使用的体系通常和其历史、其和外国间的关连、以及其对国际标准的依附等有关.司法体系认同应遵行的法源为其法律体系的明确特征.所以不同体系的差别多在于模式的不同,而不在于其内容,且每个司法体系通常都可以找到相类似的法条. 法律制度 在发达国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独立的法院、代议议会、责任内阁、军警系统、官僚系统、法律专业和公民社会本身.约翰·洛克在其《政府论》里,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种权力,其后的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对其进行了完善,主张将国家权力划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种权力必须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约.[103]他们的原则是不应该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国家的所有权力,和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内的独裁理论相对.[104]更近代,有马克斯·韦伯等人重塑有关在行政控制下的国家的模型.现代军事、政治与官僚的力量对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显现出了许多特别的问题,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鸩等作家所不可预见的.法律专业的惯例和实例是让人民接触公平正义的重要部份;而公民社会则是一个用来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础的社会组织、社群和团伙等
  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规范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法律同时还具有概括性,它是人们从大量实际、具体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复适用多次的.法律还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为标准是按照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不允许有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规范不同于其他规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严谨性.它有特殊的逻辑构成.构成一个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每一个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行为模式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所提供的标准和方向.其中行为模式一般有三种情况: (1)可以这样行为,称为授权性规范; (2)必须这样行为,称为命令性规范; (3)不许这样行为,称为禁止性规范.其中(2)和(3)又称为义务性规范.法律后果是指行为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在法律上所应承受的结果.法律后果分为两种: 一个是肯定性法律后果,指行为人按照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从而导致的一种积极的结果,包括国家承认行为合法、有效、应予保护甚至奖励. 另一个是否定性法律后果,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的规定而行为,从而导致的一种消极的结果,包括国家不承认行为合法、行为无效或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 这是法律来源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指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国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国家认可形成的通常是习惯法. 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权利和义务,它是由国家确认或认可和保障的一种关系,这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 4,法律是以国家强制为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它的实施就由国家来保障.
  法律的英文解释
  law; legislation; an enactment
  法律的两个基本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 道德是生活于一定物质条件的人们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标准来评价人们的言行、并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理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法的概念有助益,同时,对我们制定良好的、符合民心、民意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与道德相同之处是:第一,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第二,它们的内容是互相渗透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规定在法律里.例如我国宪法第24条、第46条、第51条等条款中,就明确规定了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内容的“五爱”以及社会公德的要求.在宪法的其他条款和一系列法律中,也直接规定或隐含了道德的要求.第三,二者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经济基础基本不变而经济体制有了变化、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的情况下,法律和道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宪法作了修改,法律、法规正在进行大量的立、改、废,道德也发生了变化.第四,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它们追求的都是社会秩序安定,人际关系和谐,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幸福.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是:第一,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道德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第二,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不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道德的内容则主要存在于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于人们的言行上.第三,体系结构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有不同的位阶和效力.道德虽然有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样的严谨的结构体系.第四,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当然主要是靠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守法来推行,但也要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道德则主要靠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来维护.第五,制裁的方式不同.违法犯罪的后果有明确规定,是一种“硬约束”;不道德行为的后果,是自我谴责和舆论压力,是一种“软约束”. (二)法律与政策 政策有党的政策、国家政策之分,有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之别.党的政策是执政党在政治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作出的政治决策.这里主要讲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区别:第一,意志属性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党的政策是党的意志的体现.虽然我们党没有自己任何的私利,党的意志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的意志,但党的政策在没有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之前,不具有法律的属性.第二,规范形式不同.法律具有规范的明确性,政策则比较原则,常常只规定行为的方向而不规定具体的行为规则.第三,实施的方式不同.法律和政策都要靠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和自觉执行,但在执行中遇到障碍时,法律有民事、行政、刑事制裁手段;违犯政策则由党的纪律来处理.第四,稳定程度不同,法律有较高的稳定性,党的总政策和基本政策也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一点邓小平同志讲得很清楚,他说:“究竟什么是党的政策的连续性呢?这里当然包括独立自主、民主法制、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等内外政策,这些政策我们是不会改变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6页)但具体政策,就必须随形势的发展变化而随时加以调整.在这一点上,同时体现了政策与法律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现代国家,没有法律不行,没有政策也不行.在我国,党的领导是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二卷,第273页)现在,我国正在稳步推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因此,处理好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一,法的制定和实施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党的领导作用实现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制定和实施政策,以指导国家的活动;而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制定和执行各项法律,以实现国家职能.所以,制定和实施法律就必须以党的政策为指导,这也是在国家活动中坚持党的领导的体现.我们现在制定的法律,都体现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其他有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或者说是经过法定程序把党的政策条文化、具体化.第二,政策和法律的实施相互促进.政策上升为法律之后,就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而得到有力地推行;法律以政策为指导,就能从政策对实践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对广大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中获得力量,从而使法律得到人民衷心的拥护.第三,政策和法律互相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民主与法制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页)的指示,逐步改变了过去主要靠政策办事的作法;确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提出了“党领导国家事务的基本方式是: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把重大决策与立法结合起来”;党中央和全国人大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认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所以,党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党领导国家事务的活动,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之内.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党也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否则,就难以树立法律的权威,也难以切实推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中国现代法律思想概述
  现代人们的普法行为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一八四〇年以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 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 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华民族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2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1952年我们开始了司法改革运动.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增强了国防.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农业生产显著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民族大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中国古今法律思想的比较
  法, 也称法律,就广义而言,是由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宪法、法律(就狭义而言)、法令、行政法规、条例、规章、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法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 它以规定人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调整人们的行为, 其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一些观点认为,法是阶级社会中特有的社会现象, 它伴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也会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亡而自行消亡. 古代刑法古代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和法的产生是同时进行的, 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据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解释: ”法, 刑也, 平之如水, 从水.法,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 从去.”从水, 取其平, 即法平如水, 也就是公平的意思.在西方不少民族的语言中, ”法”的词义, 也都兼有”公平””正义”的含义.然而, 在阶级社会里,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公平、正义观, 法所体现的只能是不同统治阶级的公平、正义观.社会主义的法, 是从具有阶级性的社会规范向反映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意志、维护全社会共同利益的社会规范过渡的法.它除了具有调整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关系的功能外, 还对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古希腊法律的思想特点
  A.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一、柏拉图的生平与著作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之家.他的父母都是名门望族的后裔,母亲更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梭伦的后代.由于出身高贵,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从20岁起受教于苏格拉底,从事哲学学习和研究.曾一度渴望在政治上崭露头角,但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处死刑,使他放弃了从事政治的愿望.后流亡国外,40岁后回雅典并创立了“阿卡德米学园”.在学园中,柏拉图一边讲学,培养人才;一边著述,宣讲其哲学和政治哲学,前后达41年之久.该学园在历史上延续了900年,是全希腊文化知识的中心. 柏拉图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保留下完整著作的思想家,前后共著对话25篇.有关政治法律理论的著作主要有三部,即《理想国》(成于壮年)、《政治家篇》(成于中晚年)、《法律篇》(绝笔).一般说来,《理想国》代表了他对政治和社会的主要理想,而《法律篇》则是面对现实所写成的有关法治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