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变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05:32:55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变化.
前期蜜月期,苏联派各种专家帮助中国国家建设,后来关系恶化,还有珍宝岛战争.
  特别是从五十年代末开始,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苏联领导人不尊重中国的主权,要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服从其全球战略,遭到我国的抵制.主要矛盾和分歧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
  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到50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将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是难以避免的.苏美首脑1959年秋“戴维营会谈”后,苏联当局更加积极地推行“美苏主宰世界”的国际战略和“三和”外交路线.为此,苏联蓄意扩大和加深中苏两党分歧,并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60年代,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党断绝往来;两党的对立导致两国关系的全面恶化.  1960年6月,赫鲁晓夫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全面攻击.中共代表团同苏共领导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同年7月,苏联突然照会中国,片面决定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并在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地区挑起边界纠纷.  1960年,可谓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里程碑.中苏双方公开或私下的论战,以及苏联撤走援华专家、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同,已经使中苏同盟关系名存实亡.  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第二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导致中苏关系又一次开始恶化,不过中苏对双方的分歧还是采取了比较克制的态度.  1962年,苏联当局乘中国经济暂时困难、美蒋敌对势力不断骚扰大陆之机,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策动和胁迫6万多中国公民越境跑到苏联那边,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同年12月,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指责中国对印度入侵中国领土而进行的自卫反击的正义行动.伊犁叛乱和中印边界战争使中国感到自身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已受到来自苏联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这一年苏联的对华政策和行为增加了中苏关系中的对抗成分.  1963年,中苏两党举行高级会谈(7月4日一20日).其间,苏共于7月14日公布了《苏共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指名道姓地全面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7月25日,苏联与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条约》.这个条约不包括禁止地下核试验.这就是说,苏美等已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可以通过地下核试验来提高和改进核武器,而其他国家则无权通过一般的核试验来建立自己的核力量.苏联的目的显而易见,即在确立苏美核垄断地位的基础上,向中国施加压力,妄图迫使中国屈服于苏联的核威摄,依附于苏联的“核保护伞”,以便其对中国进行控制.苏联这一反华的严重步骤,使中苏关系向更深广的方向发展.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核试验,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核力量.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因苏联领导层内部矛盾而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柯西金被任命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共领导还要继续执行赫鲁晓夫的路线不变”.  1965年3月,苏共单方面发起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协商会晤”,中共等7个反对苏共路线的党拒绝参加.莫斯科三月会议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的标志.1966年3月,中共中央拒绝邀请,没有参加苏共二十二大,从此,中苏两党彻底断绝关系.  1968年8月,苏联胁迫华沙条约集团几个成员国一起大举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标志着继承了“赫鲁晓夫路线””的勃列日涅夫集团将苏联引上了推行霸权主义的道路.随后,苏联抛出“勃列日涅夫主义”,从理论上支托其对外奉行的霸权主义政策.为霸权驱使的苏联当局于1969年3月终于挑起了入侵中国珍宝岛地区的军事行动,企图以军事挑衅和入侵来改变中苏边界现状.这证明苏联执行的是十足的霸权主义对外侵略政策.随后,苏联拟袭击中国的核基地,并为此试探美国的态度.  苏联当局不断恶化中苏关系的行为不是一般性的国家间的矛盾,而是妄图通过高压迫使中国屈服,故中苏矛盾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向题,是关系中国能否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事实上,中国并没有被压垮,顶住了压力.
再问: 为什么每次谈到国际问题,总是对方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