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关于《史记》中的人物传记的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8 11:45:11
关于《史记》中的人物传记的问题
需要五篇比较短的人物传记 如果有翻译更好
呃 3楼的答案很好 不过我需要五篇的说 如果有更多的话 分我还可以再加...
关于《史记》中的人物传记的问题
史记70列传,绝大部分都可以称得上文史作品的范文,而汉文又是古文中比较易懂的文体,所以说我其实更鼓励你多诵读原文.
  比较短又比较不错的列传,最有名的是《屈原列传》《李将军列传》《伍子胥列传》《管晏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再稍长一点的《孟尝君列传》《魏公子列传》《刺客列传》等也都很精彩,还有其他的不一一概述了;
  我推荐的几篇给你找了一下译文,有兴趣再交流:)
  《屈原列传》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了官.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本来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担心齐楚联合抗秦.就叫张仪假装脱离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到楚国,表示愿意事楚王.张仪对楚王说?quot;秦国非常憎恨齐国,而齐国又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向楚国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楚怀王贪土地,对张仪的话信以为真,就和齐国绝交,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回到秦国后,张仪欺诈楚国的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献六里,没听说六百里." 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大怒,派大批军队去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还击,在丹江和淅水之间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将军屈匄,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怀王又出动全国的军队,深人攻击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秦楚交战,乘机袭击楚国,打到了楚国的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回.这时齐国对楚国的举动感到愤怒,不肯派兵救援楚国,楚军陷入极大的困境.第二年,秦国割汉中地给楚国以求和解.楚怀王说?quot;我不愿意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对秦王说:"用一个张仪来抵汉中土地,请让我到楚国去."张仪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宠臣勒尚,通过他编造一套诡诈的言辞去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到齐国去了.他从齐国回来,劝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兵去追张仪,但已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杀了楚国的将军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与楚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就象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幼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扣留了怀王,强行要求他割让土地.怀王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求.怀王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收留,仍旧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承王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大都怨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人秦而未能返回.屈原也由此嫉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楚国,心里怀念着怀王,从末放弃回朝任职的希望.他殷切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改变以往错误的政令.屈原心中不忘君王和国家的振兴,反复思考着君国大事,在一篇作品中这种思想被多次表现出来.
  做君王的,无论是愚笨还是聪明、贤明还是无能,没有不希望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举拔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然而历史上国破家亡的事相继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却又好几代见不到一个,这是因为他们所称的忠臣并不忠,所说的贤人也并不贤;怀王由于不了解忠臣的特点,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其结果是兵败割地,失去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造成的祸害.《易经》上说? quot;水井里的水淘干净了,还没有人饮用这口井里的水,这使我心里感到难过,因为井水本来是供人汲取来饮用的.如果国王英明,天下就都能得福."如果国王不英明,怎么会有幸福呢?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大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愤怒,因而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了头发,沿着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他的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问他说?quot;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了这个地方?"屈原说:"世上都混浊,唯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醉了,唯独我还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父说:"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世上都混浊了,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去吃他们吃过的酒糟,喝他们喝过的薄酒?为什么要保持美玉般的节操,自取被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必须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必须抖掉衣服上的尘土.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洁白的身体,去接受外界事物的污染呢?我宁肯投进长流的大江,葬身鱼腹,又怎能让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尘滓的污垢?"于是屈原写了《怀沙》赋,随即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屈原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感到悲伤.到长沙,经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未尝不掉下眼泪,并想到他的为人.当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时,又责怪屈原如果以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他,而自己却偏要走这条路!读了贾谊的《鵩鸟赋》,体会到应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把做官和丢官看得很轻.这又使我感到茫然若有所失了.
  《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是楚人,名员.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有先祖叫伍举,曾因直言进谏楚庄王而闻名,所以其后世在楚皆有名气.
  楚平王有一太子名建,伍奢为他的老师,费无忌为其少傅,但无忌对太子不忠.平王派无忌到秦为太子建娶妻,但其见秦女美貌,便怂恿平王自娶而另替太子娶媳妇,平王听之,生儿轸.
  无忌既靠秦女受宠于平王,遂离太子至平王身边.但惧太子继位时对其不利,所以诋毁之.又因太子建其母为蔡国人,不受平王宠,于是更加疏远太子建,甚而令其守城父于边疆.
  不久,无忌一天到晚于平王面前说太子建坏话:「太子建因秦女之故而有怨恨,希望国王防备,又自从他到边疆后领军与诸侯交好,似有作乱之虞.」
  楚平王乃招太子老师伍奢查问,伍奢知无忌欲谗毁太子,故回说:「王上为何信小人而疏远骨肉呢?」无忌又谏:「王上如再不制止,怕要被活擒了.」平王一气之下囚禁伍奢,并命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但奋扬不舍,便先令人密告,使太子建逃往宋国.
  无忌这时又谗:「伍奢有两儿,都很贤能,如不杀将成国家大患.」平王便派人要求伍奢令子来,伍奢回:「大儿子尚为人仁慈,一定来;小儿子员为人刚勇,一定不来.」平王不信,招两子来并要胁:「来,父生;否,父死.」
  伍尚欲往,其弟员劝说:「楚王招我俩并非救父,是怕我两成后患,古意副为胁,如国前去,父子三人必死,何不逃亡他国寻求复仇?」伍尚回说;「我亦知此行有去无回,但只父招我,如为求生而不去,但之后无法雪耻,天下毁耻笑之.」又说:「你可以逃走,因为你有能力报仇,但我将送死.」伍尚被捕后,伍员听闻太子建在宋,故逃亡追随之.
  伍奢听闻其子成功,说:「楚国上下将为兵事困扰.」待伍尚到楚都,便与父亲同遭杀害.伍子胥一行逃至宋国时,恰好遇到华氏之乱,又与太子建逃至郑国.郑人对其友善,但太子建却欲与晋合作灭郑.恰巧太子想杀其随扈,被随扈识破而密告之,于是郑定公与子产便杀了太子建,太子有儿名胜.伍子胥害怕,携胜一起逃往吴国.
  到了昭关,当地守吏想捕捉之,伍子胥与胜便分开行动,时已追兵在后,江上一渔翁见情况危及,为其渡江,伍子胥过江欲送值百金之剑为谢礼,但渔翁拒说:「楚国法令中,捕捉您可赏栗五万石,爵拜执珪,又岂值百金剑!」
  伍子胥还没到吴国就生病,故一路乞讨.当时吴王僚当政,公子光为将.伍子胥便借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
  过很久,楚国边邑钟离和吴国边邑卑梁氏因采桑而互攻之,楚平王大怒,两国捉兵相对.吴国派公子光伐楚,攻下楚两地而回.伍子胥想说服吴王继续进攻,但公子光却对吴王谏:「伍子胥乃为报父兄之仇,攻楚不会成功的.」从此伍子胥知公子光想自立为王,于是推荐专诸,自己与太子建儿胜退居田野.
  五年后,楚平王殁.与秦女所生的太子轸继位为楚昭王.吴王僚想趁楚丧君时进攻,派遣两将烛庸、盖余出兵,但被楚断后路无法回.于是公子光趁国境空虚,令专储沙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卢.
  阖卢完成心愿成王后,就招伍子胥官拜行人,并与他策划国事.这时楚昭王杀大臣郄宛、伯州犁.伯州犁孙子伯嚭逃至吴国,吴王亦用其作大夫,而前吴王僚所派的两位大将,一因无路可归,二因吴王僚已遇害,遂降楚国受封于舒.阖卢称王后第三年,与伍子胥、伯嚭举兵伐楚,攻陷舒,并抓到两位叛将.阖卢欲乘胜追击,将军孙武劝说百姓劳苦,故作罢.
  第四年,吴又伐楚,占领六与 蚕两地;第五年伐越,胜;第六年,楚昭王反攻,但伍子胥大败其于豫章,并占有楚国居巢.第九年,吴王阖卢问伍子胥和孙武时机是否成熟?两人回:「楚将酿瓦贪财,唐国、蔡国厌恶之,必联合其对抗!」阖卢听其计,就起兵与唐蔡合作.当吴与楚两军夹汉水列阵时,吴王弟夫概请兵进攻受拒,便用自己的五千部下与楚将子常战,子常败走郑国,故吴军连胜五战直至郢都,己卯日时,楚昭王逃,吴王遂入主郢都.
  楚昭王逃入古云梦大泽,遇强盗袭击,又逃至郧,但郧公弟欲报父仇,所以郧公和昭王逃至随.后吴军包围,对随人说:「周朝子弟在汉水流域一带,遭楚国的毁灭.」随人便打算杀昭王,但王子綦藏昭王并以己冒充之.晶随人卜卦后决定不交昭王给吴军.
  起初伍子胥与申包胥是好友,但志向不合,一灭楚,一保楚.待吴入郢都,伍子胥遍寻不着楚昭王,便掘楚平王之墓,抽尸三百鞭方休.申包胥派人对伍子胥说:「你的报仇未免太过分!我听人说,人多可胜天,但天道也能破人谋计,你从前是平王臣子,现在却污辱他,难道这不是桑尽天良的极致吗?」伍子胥回复:「替我跟申包胥说:『我已像太阳下山但路途仍遥远,所以我逆行事理.』」
  于是申包胥向秦国讨救兵,秦王起初不肯,但申包胥在朝廷哭了七日七夜,秦哀公后不忍说:「楚王虽昏庸,但有这样的臣子,岂可不救!」遂派兵车五百辆救楚,六月败吴.碰巧吴王因长久寻楚昭王,其弟夫概偷回国称王,吴王便举兵回国,后夫概败走至楚国,楚昭王见吴内乱,就回到郢都,并封夫概为堂溪氏,后又与吴战胜之,于是吴王归.
  此后两年,阖卢令太子夫差领兵伐楚,并占番.楚怕吴军大举入侵,遂迁都鄀.此时,在伍子胥与孙武的计谋下,西破楚国,北胁齐国、晋国,南降越国,国势极其强盛.
  又四年后,孔子为鲁国宰相.再五年,吴伐越,越王句践败吴军,并伤吴王阖卢.当夜,阖卢临死前问夫差:「会否忘记句践杀父之仇?」夫差答不敢,阖卢殁.之后夫差继位为王,任用伯嚭为相,加紧操兵,于两年后大败越军,越王句践领残兵五千求和,并愿以全国为吴国的臣妾.伍子胥劝谏:「越王句践忍辱吃苦,如不趁现在灭之,以后定会后悔.」吴王不听,与越国谈和.
  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国政混乱,便发军北伐,伍子胥又劝陈:「句践吃不重味道,安慰死者,探访病患,似乎有意用百姓.此人不死,定成大患,现越国在旁,像人有心腹疾病般,而国王舍近求远,不是错了吗?」吴王不听,照样攻齐,大胜而归,并威震邹国与鲁国才归,因此更不重视伍子胥.
  此后四年,吴王北伐齐国,越王句践采子贡建议,以其军队助吴作战,并以厚礼贿赂太宰嚭.太宰噽因多次受益,所以对越国喜欢且信任,日夜替其说好话.吴王多听信其计策,但伍子胥劝谏到:「越国为心腹之疾,现在相信他们的浮词竟贪图攻齐.齐国好比石田,无可用也.况且盘庚诰训中说:『有不顺的,要彻底毁灭,不留下后代,也别让他们有地方耕种.』这是商兴起的原因,希望国王放弃齐先攻越.如不这样,以后必后悔.」但吴王还是不听,改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伍子胥对其儿说:「我多次劝谏不见成效,眼见无就要灭亡,你不必与吴同存亡!」遂交付儿给齐国鲍牧.太宰嚭素与伍子胥不和,因而谗:「伍子胥为人刚愎,善猜忌,怨恨恐会酿成大灾难.前些日子王上攻齐,伍子胥认不可,结果王上大胜而归,他感到羞惭反而怨恨王上.现在王上要攻齐,伍子胥自负,强坐谗毁,望吴兵败以夸其计,目前国王欲带兵攻齐,伍子胥因意见不受采纳而装病,不上朝也不跟王上同行,这样也会引起灾难.又臣下派人暗中观察,伍子胥在出使时将其儿交付给齐国鲍氏,做臣子的,国内不得意,便在外依靠诸侯,又自认是前朝重臣,现不受重视而心生不快,还望王上多注意.」吴王回:「我也早就注意到了!」乃派人赐伍子胥剑令其自杀,伍子胥叹说:「唉!谗臣太宰嚭作乱,王上反杀我,想当年,我令先王成霸王,你尚未被立为太子,当争立诸君时,我在先王面前力保你.而今你做王,本打算分吴国给我,但我不报报答希望,可现在竟听谗臣话来杀长者.」又对其食客说:「一定要在我目前种梓树,让他成长棺材用.并挖我的眼挂在东门,以看越寇灭吴.」说完便自杀了.吴王听其言后大怒,令人将其尸首装马革漂在江上,吴国人民不舍,替他在江边建祠堂,因此当地改名胥山.
  吴王既杀伍子胥,便攻齐,又齐国鲍氏杀军另立阳生为王、吴国欲为齐伐鲍氏,但失败而归.两年后,吴王召鲁、卫两国于橐皋集会,隔年在黄池大会诸侯,甚而号令周天子.越王句践却在此时攻破姑苏城,杀吴太子友,攻破吴国.吴王欲以重礼求和,但九年后,越王句践终于灭了吴国,杀了夫差和太宰嚭,因为他不忠且收贿.
  太史公说:「怨恨实在厉害,国王不能让臣下有所怨毒,何况地位相同的人?如果伍子胥追随父兄同亡,与蝼蚁之死有何分别?但他放弃小义,洗雪大耻辱,让名声流传后世.可悲啊!当其受困江边,沿路乞讨时,心中可曾忘掉仇恨?所以忍辱而成就功名,非壮士难以达成!白公如不自立为王,他的功绩只怕也说不完呢!」
  《管晏列传》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干.那时管仲家境贫寒,(分财利时)他时常欺负鲍叔牙,而鲍叔却始终好好地对待他,并不因此而说他的坏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桓公以后,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车送到齐国.鲍叔牙就向桓公举荐管仲.仲被重用之后,在齐国执政,桓公以此成就霸业,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时,往往自己多分,鲍叔却并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结果却弄得更加困窘,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免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才干,因为他知道我没遇到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怯懦,因为他知道我有个老母.公子纠败亡,召忽为他而死,我却宁愿被囚禁,甘心受屈辱,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可羞而以不能在天下显扬功绩和名声为耻辱.生养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管仲执掌国政担任齐国的宰相以后,他凭借着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贮财富,使国家富足,军队强盛,处理事情能跟老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储备充实了,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如果能遵守法度,六亲就会和睦团结.”“礼、义、廉、耻这四大纲纪不能发扬,国家就要灭亡.”“发布命令要像流水的源头,让它顺应民心.”所以管仲所讲的道理很浅显,但很容易实行.老百姓所要求的,管仲就顺应民心给予他们;老百姓所反对的,管仲就顺应民心废除它.
  管仲处理国家的政事,善于利用祸事而变为好事,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慎重地进行权衡比较.齐桓公的确是因少姬之事发怒才南下袭击蔡国的,而管仲却趁机去攻打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确实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的,而管仲却趁机责令燕国整治实施召公时的政令.齐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背弃亲口允诺曹沫归还汶阳之田的盟约,而管仲却趁机规劝桓公履行条款从而使天下人都相信齐国,因此诸侯都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为了更好地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的富有可以同国君相比,他建筑了三归台,堂上设立了放置酒杯的坫,可是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继续推行他的政令,时常比别的诸侯都强大.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有才干的大臣,可是孔子却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孔子认为周朝政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而管仲并没有勉励他行王道,竟然辅佐他成了霸主吗?古语说:“顺从君王的美善之举,匡正君王的过失错误,就能使君臣相亲.”这难道就是说的管仲吗?
  晏子,字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国家有正义,就顺理而行;国家无真理,就权衡利害而举措.因为这样,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声在各国间颇为显赫.
  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见他,便解下左边的骖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告辞一声,就走进了内室.过了些时,越石父对晏于说要绝交,晏子非常惊诧,提衣整帽,连连谢罪说:“我晏婴虽无仁德,但却将你从困境中挽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他为上宾.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们说的都很详细.读过他们的书,想考察他们的事迹,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世上大都能见到,因此不论述,只是论述他们的一些轶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相附.”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
  当晏子伏在庄公尸体上哭吊他,并行完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开,这难道是所说的“见义不为就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那些抗争劝阻的言论,触犯君主的面子,这便是《孝经》所说的“当政就想到竭尽忠心,在野就考虑弥补过失”的人啊!如果让晏子活到现在的话,即使让我替他执鞭赶马,也是我所高兴和向往的事.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677385.html?si=3
  李将军列传翻译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63589.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