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基础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6/06 00:29:29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基本知识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基础知识
解题思路: 谢谢你的提问
解题过程: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知识要点
1、大禹治水
治水背景:舜时,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洪水冲塌了房屋,淹没了庄稼,夺去了无数生命,舜派禹去治理水患。
治水的经过:大禹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四处调查和测量,察看山势水流,画了许多治水的地形图。最后决定采取“疏”的办法,修河道、开渠排水,使大水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大禹把各个部落组织起来,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终于降服了洪水,人们赞扬禹的治水功绩,尊称他为“大禹”。
2、夏朝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意义:①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原始时代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标志着国家的产生。②夏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仅稍晚于古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3、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4、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最高统治者。从此,父子、兄弟相承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5、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一带,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位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黄河也被誉为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夏朝设置了官吏、军队和监狱,制定了刑法,建立起一整套国家机构。
6、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穷奢极欲,强迫百姓无休止地服苦役,并凭借武力征伐其他部落,以致民生困苦,怨声载道。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乘机起兵攻夏,于公元前1600年推翻夏的统治,建立商朝,定都于亳。
7、商朝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都城:亳;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8、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都城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叫殷朝。
9、商朝的统治区域大大超过了夏朝,它东到海滨,西至陕西西部。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10、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是商朝由中衰到中兴的转折点。故商朝又称为殷朝或殷商。
11、商纣的暴政与周的崛起: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乐,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生活在我国西部泾水、渭水流域的周围国君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姜尚等,国力逐步强大。
12、牧野之战:时间公元前1046年;经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亲率大军讨划商纣。武王所到之处,各地纷纷归附。周军与商纣的军队在牧野决战,周军大获全胜,乘胜进攻朝歌,商纣王在自焚。牧野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结果:商朝灭亡。
13、西周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为周武王;都城镐京。
14、注意:“武王伐纣”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这种斗争是以反抗纣王的暴政为号召的,所以又具有顺应民意的正义性。
15、分封诸侯的目的: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内容:(1)分封的办法: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2)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分封出去的诸侯必须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和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义务。在封国内诸侯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并可把封地内的土地和民众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和士。(3)分封的主要诸侯国:卫、鲁、齐、宋、晋、燕等。(4)嫡长子继承制: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位,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它保证王室、贵族统治权利的顺利继承,有利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扩大了统治范围,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6、西周最后一个国君是周幽王,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乘西周混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17、幽王死后,申侯与诸侯拥立太子为王,这就是周平王。镐京经战乱残破不堪,公元前770年,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洛邑在镐京的东面,后人把周平王东迁以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18、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能识读的近2000字。
19、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殷墟”,即今天的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这里曾是商朝的都城所在地,商朝灭亡后,渐渐成了废墟。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称之为“殷墟”。
20、甲骨文发现的意义:(1)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记录了商朝后期大量的史实,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1、青铜铸造业的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晚商至西周时期逐渐走向鼎盛。商、周时的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2、商朝时代的青铜器,不仅有实用的功能,还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他们造型雄伟,纹饰古朴,刻镂精细,堪称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23、“司母戊鼎”名字的由来;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腹内铸有“司母戊”三字得名。
24、“司母戊鼎”的特点: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庄严凝重,使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25、“司母戊鼎”的意义:a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B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C折射出当时的强盛国力。
26、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27、商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由于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因常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它也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的材料。
28、春秋争霸的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春秋争霸的目的: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29、齐桓公称霸原因: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了国力,并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通过征战,提高了齐国的地位。
30、齐桓公霸主地位的确立: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齐桓公是春秋五霸最先称霸的。
31、晋文公称霸:晋国地处黄河中下游,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中原的一个大国。
晋文公曾经长年在外流亡,比较了解民间疾苦。即位后,他重用人才,救济贫弱,减轻赋税,发展农工商业,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采用“退避三舍”的策略,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称霸中原。
32、城濮之战后,楚国不甘失败,楚庄王即位后,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后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打败晋国,坐了霸主。
春秋末年,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发展了吴国的实力,同时采用伍子胥派大军轮番袭扰楚国边境的策略,造成楚军的疲惫。公元前506年,吴与唐、蔡联军大举攻楚,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击败楚军主力后,乘胜追击,五战五捷,攻下楚都郢(今湖北荆州西北),成为霸主。
33、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越也进行争霸,吴王阖闾破楚,使楚失去强大霸主地位。后来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被释放回国后,立志报仇,卧薪尝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灭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34、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35、诸侯争霸的影响:(1)消极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影响:在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36、战国七雄的名称:齐、楚、燕、赵、韩、魏、秦。(战国七雄形势图)
37、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小国逐步被大国兼并,大国与大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也进行明争暗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就是这一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
3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得到推广。
39、我国在春秋时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开始用两牛牵引进行耕作。
40、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对社会的影响:(1)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奴隶主与奴隶发展为地主与农民。(2)铁农具出现后,奴隶主驱赶奴隶大量开垦荒地,增加财富。在奴隶制下,努力毫无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不高。个体生产取代了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1、商鞅变法的背景:(1)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封建地主和农民。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2)诸侯争霸过程中,秦国还比较落后,迫于现实压力,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图强。
42、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256年开始(秦孝公时期);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变法指导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家思想);变法内容:1、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努力中田织布的,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3、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变法性质: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变法意义: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拥护,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获得极大成功。
43、都江堰修建原因:成都平原常遭水、旱灾害;都江堰修建主持者:秦国的李冰父子;修建地点:今成都以北都江堰市境内;修建时间:战国时期;都江堰功能;防洪、蓄水灌溉;修建都江堰的意义:使成都平原变成了肥沃的良田,成为“天府之国”。
44、鲁班是战国时杰出的木工工匠,被后代尊奉为土木建筑工匠的祖师。
45、扁鹊是春秋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的传统诊断法。
4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步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47、战国时期,屈原运用楚国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的代表作是抒情长诗《离骚》。
48、舜时期音乐成就《韶乐》;西周时期音乐成就:形成音乐教育制度;战国时期音乐成就: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县出土的全套编钟)。
49、儒家学派是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仁”,创始人——孔子。
50、孔子的贡献:(1)思想方面,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教育方面,孔子兴办私学,广收学生,打破了只有官府才能办学的局面。他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希望学生成为品行高尚的人。(3)文化方面,相传,孔子整理了《诗经》等书,还根据鲁国史籍编订了《春秋》。孔子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
5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2)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3)针对这种变革和演进必然会反映到思想领域中来,春秋后期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并开展了激烈的争辩,由此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等诸子百家,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52、儒家及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实行“仁政”,统治者不要过分压迫剥削人民。他反对连年的兼并战争。他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划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53、墨家及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他还主张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批判贵族的奢侈浪费。
54、道家及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鄙夷权贵,批判和嘲笑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合理现象。他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对现实人生采取乐安天命的态度。
55、法家及韩非: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当按照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国家权力应集中于君主手中,韩非还主张以法治国。
56、兵家及孙膑:孙膑,战国时军事家,齐国人,兵家代表。著有《孙膑兵法》,书中强调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论述了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