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大学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试卷,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4/28 05:39:24
大学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试卷,
16题开始为多项选择题,余下问答题及论述题最好能给个概括,在此谢过.请客官自便


大学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试卷,
16、BCD
17、ABD
18、BD
19、AD
20、ABCD
21、ABCD
22、AB
23、ABCD
24、ACD
25、BCD
26、CD
27、ACD
28、ACD
29、BD
30、BC
二简答题
1、历史唯物主义以实践的观点考察社会,揭示了各种社会形式的共同本质,得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科学结论.
第一,它揭示了社会的起源社会完全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社会.
第二,它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都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实践过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包含着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第三,它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都是客观规律,但又各有特点.自然规律的实现无须人类参与.而社会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其规律是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表现为一种最终决定人类活动结果的力量.
2、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历史范畴,它是质和量的统一.
从量上讲,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 从质上讲,人民群众是指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主要指劳动群众.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和推动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①它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它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它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④它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4、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三、
1、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也是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客观的、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变更生产关系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巨大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包含三项内容:首先,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最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4、这一规律的意义在于:(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特别是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是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些都是与我国生产力状况相适合的,因而对生产力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多种历史原因,特别是“左”的思想影响形成的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经济体制,严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改革生产关系中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才能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不断解决而又不断产生.深化改革是解决矛盾的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在坚持这种自身改革的进程中,才会逐步走向健全、走向完善.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提出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都是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制定的.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根据我国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决定的,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当前,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在某些环节上又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因此,改革生产关系中这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这场新的革命,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