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萧红简介快!急需!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14 13:10:08
萧红简介快!急需!
萧红简介快!急需!
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汉族,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今聊城市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介绍
  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编辑本段]一、早年生活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幼年萧红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萧红(1911,黑龙江呼兰河县~1942,香港) 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生于地主家庭,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编辑本段]二、求学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