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从小事发现真理有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事例.急,就在今晚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6 03:23:06
从小事发现真理有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事例.急,就在今晚的!
20个字左右.
从小事发现真理有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事例.急,就在今晚的!
有一次,牛顿去郊外游玩,之后靠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苹果会从上往下掉而不是从下往上掉?他带着这个疑问回到了家里研究,结果不断有新的相关疑问产生,于是他不断研究,后来他发现原来地球是有引力的能把物体吸住.随后,就出现了《牛顿物理引力学》.
事例: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试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为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一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有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鲁班在山上被茅草拉伤,柔软的茅草为什么有这样的威力,就在于茅草叶子边缘呈锯齿状,鲁班根据茅草发明了锯子.
什么是问题?毛泽东同志曾说:“问题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在这里,他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阐明了问题的实质.
提出问题,只是在科学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紧接着下一步就是运用有关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了.
这需要运用逻辑的知识,提出问题后需要以逻辑的纯化进行逻辑的思考,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及各个序列进行正确的衔接和结合,决定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使用怎样的推理和论证,合乎逻辑的过程就是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需要用更深层次的背景知识及专业知识,才能透过现象探索其中的本质,追溯其中的因果关系.为使对问题的研究更合乎逻辑,还需要将问题进行分类,问题的类型不同,其解释程序也就有所不同.
当代美国科学哲学家劳丹根据问题所属的认识层次,把科学问题分成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两大类.经验问题是指人们对所考察的自然事物感到新奇或企图进行解释的问题,它又分为:①未解决的问题;②已解决的问题;③反常问题.概念问题总是分为内部概念和外部概念问题两种:内部概念问题是由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产生的,反映了理论内部的某些概念之间的不自洽性,是一种理论不完备的表现;外部概念问题是指同一领域不同理论的矛盾或理论与外部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等不一致产生的问题,前者如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第五公设与其他公设的矛盾,后者如经典相对性原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以及科学家关于“时空”、“因果性”、“实在”等概念的争论.
美国学者R•蒙克则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将问题分为三类,一是解释性的问题,其特征是“已知某个现象(或结果等),寻求一个能够(合理地或正确地)解释它的假说或理论”;二是协调性的问题,其特征为“已知一个明显的冲突(不一致等)存在于A与B之间,找出一个消除它的途径”;三是测定性的问题,其特征为“已知一个可测定项,找出一个对它的(合理的或正确的)测定”.一般的可以测定项就是上述尚无限制的变量,如速度、函数、结构等.测定项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具有等级结构的.问题是科学知识的助产婆,无论哪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科学知识宝库.科学总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分析与解决新问题”的循环轨迹不断向前发展的,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正如一句著名的格言所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因此,为了科学的未来,我们要多提问题,善于分析与解决问题,不断实现科学发现的新目标,达到科学的新高峰.
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它告诉人们只要勤奋,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
比如悬梁刺骨的孙敬,他是一个晋朝人,每晚读书时,他为了不打瞌睡,就用绳子系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端系在房梁上,每当头往下垂时,绳子就会将他扯醒,醒后便继续读书,就这样他成了一个用悬梁来防止自己睡着的名人.还有刺股的苏秦,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一直被人家看不起.于是,他决定要争口气.以后,他就废寝忘食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深夜,四周一片静悄悄时,苏秦已经是头昏脑胀,总想睡觉,他就立即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感到疼痛,人也便醒了.这就是刺股使自己醒来的名人苏秦.
再如西汉的匡衡,家里很穷,但他非常喜欢读书.可是他家晚上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所以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用洞里传出来的光看书,这就是“凿壁借光”的故事.
还有现代的徐悲鸿,他的画闻名中外,年轻时他励志学画,用他的勤奋努力,为国争光,不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
从这些名人故事中,大家一定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到底,持之以恒,才能有所作为.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小学二年级时,我学了国画和电子琴,那时老师抓得很严,我自己也是非常地勤奋,每天晚上都坚持画画、练琴,一年后,我通过了国画二级考试和电子琴的四级考试.可惜后来美术老师不教了,我自己也逐渐地放松了画画的练习,从天天画一张到一星期画一张,就这样逐渐荒废了.对于电子琴的学习,我有始有终,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我坚持每星期日都要乘两个多小时汽车到学校去学习,回家总是天已经全黑了.回家后,我也是坚持每天晚上都练习近一个小时,再加上父母的督促,我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我在画画和电子琴的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做任何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虎头蛇尾,都要有始有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了多看、多听.他年青时当过农民、伐木人、店员、邮电员以及土地测量员等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并最终踏入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