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请老师仔细改一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7 17:04:53
作文题目是:汉朝桓灵期间,太原人孟敏在旅行途中不慎失手打碎自己提着的瓦甑(瓦锅),但他没有稍作停留,而是掉头不顾,经然前行,名士郭泰见后深感奇怪,追上去问这是为什么,孟敏淡淡地说:“既然瓦甑已经被打破,不再有什么用处了,那么还回头看它干什么?” 读了这个《孟敏与瓦甑》的故事,你有何种感想启发?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于瓦甑中看见 “碰”!孟敏的瓦甑破碎,刹时散落一地,我走上去,透过瓦片锋利的棱角,看至这好几个月来就乱我心绪的事,竟伤心起来。 记得那震惊中华的地震,突然袭来的灾难让多少鲜活的生命不再存在,举国上下行动起来抗灾救民,与此同进,许多网友质问:如此大的灾难为何毫无预测?为何那个声称决无地震爆发的:“专家”可以逍遥?为何..... 我说,现在问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或许许许多多人本该有责任,或许国家预防地震政策有问题,但灾难已发生,追问过去何用? 这又让我看见全国各地:“大头娃娃”的痛苦场面,我也好想替年轻的妈妈们大吼:你们这些黑心的企业家们!可终究,愤怒还是化为徒劳,悲剧的诞生让全中国蒙羞,那血淋淋的黑幕之后的主导者,我们怎么能宽恕!可是,怨恨的轮回换来的只是更深的怨恨,仍然无济于事。 或许我们需要一份勇气,像孟敏那样的,令人佩服的勇气。鲁迅所言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走到今天该是谨记教训,坚决走下去的人吧。“5.12“和奶粉事件过后,我们还得走下去。 瓦尖的阳光在轻轻跳跃,我看见沉默的史铁生。是的,他在地坛中。他坐在轮椅上,缓慢地划出一道又一道的印痕,然后看着这个安静地坛微微的笑。我看见他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在地坛里转,转过春夏秋冬,已全然褪去了当年的痛苦,迷茫和挣扎,他与自然一起活下去,笔尖下淌出多少坚定鼓舞的文字。 曾经他几尽绝望,多少次问苍天这是为何,终于,时光抚平了一切。挫折之后的人生是这样美丽,他用笔尖撞出了一条生命的出路。 “岁月不待人”啊!过去终究是回忆,而其中的经验教训才是应被我们携带上路的,过去的,让它过去吧!我们有未来,有希望。 瓦甑已破,那散落一地的,是我们曾经的梦。时光飞逝,我们大步向前,不用回头,背后是无奈,而阳光在前。 猛然,我回过神来,瓦片逐渐消失,我抬起头,看见头顶上晴空一片。
请老师仔细改一下
解题思路: 请见“解答过程”
解题过程:
我于瓦甑中看见
“嘭”!孟敏的瓦甑破碎,刹时散落一地,我走上去,透过瓦片锋利的棱角,回想这好几个月来就乱我心绪的件件往事,竟伤心起来。
记得那震惊中华的地震,突然袭来的灾难让多少鲜活的生命不复存在,举国上下行动起来抗灾救民,与此同进,许多网友质问:如此大的灾难为何毫无预测?为何那个声称绝无地震爆发的“专家”可以逍遥?为何.....
我说,现在问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或许许许多多人本该有责任,或许国家预防地震政策有问题,但灾难已发生,追问过去何用?
这又让我看见全国各地:“大头娃娃”的痛苦场面,我也好想替年轻的妈妈们大吼:你们这些黑心的企业家们!可终究,愤怒还是化为徒劳,悲剧的诞生让全中国蒙羞,那血淋淋的黑幕之后的主导者,我们怎么能宽恕!可是,怨恨的轮回换来的只是更深的怨恨,仍然无济于事。
或许我们需要一份勇气,像孟敏那样的,令人佩服的勇气。鲁迅所言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走到今天该是谨记教训,坚决走下去的人吧。“5.12“和奶粉事件过后,我们还得走下去。
瓦尖的阳光在轻轻跳跃,我看见沉默的史铁生。是的,他在地坛中。他坐在轮椅上,缓慢地划出一道又一道的印痕,然后看着这个安静地坛微微的笑。我看见他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在地坛里转,转过春夏秋冬,已全然褪去了当年的痛苦,迷茫和挣扎,他与自然一起活下去,笔尖下淌出多少坚定鼓舞的文字。
曾经他几尽绝望,多少次问苍天这是为何,终于,时光抚平了一切。挫折之后的人生是这样美丽,他用笔尖撞出了一条生命的出路。
“岁月不待人”啊!过去终究是回忆,而其中的经验教训才是应被我们携带上路的,过去的,让它过去吧!我们有未来,有希望。
瓦甑已破,那散落一地的,是我们曾经的梦。时光飞逝,我们大步向前,不用回头,背后是无奈,而阳光在前。
猛然,我回过神来,瓦片逐渐消失,我抬起头,看见头顶上晴空一片。
注:红字的内容为全文的精彩之笔,方框中的内容为修改过的内容。
评分:60分评为50分。
点评:
作者对材料理解准确,提炼出了“直面惨淡人生”的主题,选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尤其是“史铁生”坦然面对生活的磨难,活出了精彩的人生的材料,更是精当。全文结构安排严谨清晰,文笔细腻,语言老到。结尾更是巧妙自然,达到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效果。
但老师认为你三个材料中的前两个不太贴切,因为作文题目材料中强调的是人遇到人生当中挫折与磨难,要坦然面对,而不是任何人为的错误,完全姑息,毫不追究,而你的作文中的前两个事例,似显偏颇。当然,你如果强调灾区的人民要勇于面对灾难,积极建设新生活,而不要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之中,这样的立意还是非常准确的,比如第三个事例就非常好了。
下面老师为你提供一篇范文,你可以参考一下:
坦然面对失去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人生征途中,因种种原因,有许多人会出乎意料地遭遇失去——失去财物,失去既得利益,失去肢体健康健全,失去升学、就业、晋级、发财的机会……万一遭遇失去,我们该如何面对?

  面对失去,应坦然视之。据史书记述:汉桓灵间,太原孟敏行途中不慎失手打碎瓦甑,掉头不顾,径然前行。名士郭泰见而奇之,随尾问其故,孟曰:“瓦甑已破,不复能用,顾之何益?”孟敏在瓦甑破碎后那种“掉头不顾”的态度,值得我们仿效。那珍爱的东西、那美好的梦境,一旦失去了,就平静地让它失去!如果沉浸于对失去的惋惜中,悔恨中,痛苦中,那么,不仅会损害自身的健康,而且会失去前行的勇气和动能。
  面对失去,应自信自强。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复还来。”陆游曾题:“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遭遇失败,陷入困境时,我们应有李太白的自信;错失良机,前途茫然时,我们应有重新开创的决心。古往今来,许多有志之士遭遇失去、身处困境却努力自强,他们终于活出卓越的人生。报载:岭西矿女工白素珍下岗失业后,不抱怨,不消沉,先是替别人打工,之后抓住外贸公司策划柳编工艺品的机遇,借助父亲会柳编的手艺,创立了小小的柳编厂,经过一番努力,其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德  国、意大利和法国,创出了一个年外销数十万元、且拥有专利产品的私营企业,而且还为近百名下岗女工创造了就业岗位。白素珍下岗不失志、创业成老板的事迹表明:自信自强,有可能失一得百。

  面对失去,要扬起理想的风帆。论失去,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堪称为失去得最多的人:他仅念过三年小学,青春消逝在疾驰的战马与枪林弹雨中。16岁时,他在与白匪的战斗中腹部与头部严重负伤,右眼失明;20岁时,又因关节硬化而卧床不起;32岁时,双目失明,四肢瘫痪,全身不能活动,双手丧失写字的能力,连转动头部也极为困难。但是他心中有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有一种要对自己的党和工人阶级尽些力量的热望,因此,他放弃了退役后政府让他养病的清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努力学习另一种战斗的武器——写作,以笔、到后来是口授,顽强地、努力地为青少年创作小说,终于在病榻上创作出了赢得世人广泛称赞和捧读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说。面对最惨烈的失去,高扬理想的风帆,奋力开拓创新,建树不朽的业绩,这就是伟大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伟人的生平和业绩表明:面对失去,不仅要坦然应对,自信自强,而且要开阔胸襟,树立起为祖国、为人民作奉献的崇高志向。志存高远,就有前进的动力,就会有科学的应对之策,进而能收获令自己满意、让别人羡慕的硕果!

  暴风雨过后,彩虹分外绚丽!愿以此与失去者共勉!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