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化学 > 作业

原子吸收分析工程过程是怎样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化学作业 时间:2024/06/23 00:40:49
原子吸收分析工程过程是怎样的
原子吸收分析工程过程是怎样的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干扰效应按其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四类:
  1、物理干扰
  物理干扰是指试样在转移、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由于试样任何物理特性(如粘度、表面张力、密度等)的变化而引起的原子吸收强度下降的效应.物理干扰是非选择性干扰,对试样各元素的影响基本是相似的.配制与被测试样相似组成的标准样品,是消除物理干扰最常用的方法.在不知道试样组成或无法匹配试样时,可采用标准加入法或稀释法来减小和消除物理干扰.
  2、化学干扰
  化学干扰是由于液相或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原子与干扰物质组分之间形成热力学更稳定的化合物,从而影响被测元素化合物的解离及其原子化.磷酸根对钙的干扰,硅、钛形成难解离的氧化物、钨、硼、希土元素等生成难解离的碳化物,从而使有关元素不能有效原子化,都是化学干扰的例子.化学干扰是一种选择性干扰.
  消除化学干扰的方法有:化学分离;使用高温火焰;加入释放剂和保护剂;使用基体改进剂等.例如磷酸根在高温火焰中就不干扰钙的测定,加入锶、镧或EDTA等都可消除磷酸根对测定钙的干扰.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加入基体改进剂,提高被测物质的稳定性或降低被测元素的原子化温度以消除干扰.例如,汞极易挥发,加入硫化物生成稳定性较高的硫化汞,灰化温度可提高到300℃;测定海水中Cu、Fe、 Mn、As,加入 NH4NO3,使NaCl转化为NH4Cl,在原子化之前低于500℃的灰化阶段除去.
  3、电离干扰
  在高温下原子电离,使基态原子的浓度减少,引起原子吸收信号降低,此种干扰称为电离干扰.电离效应随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常数增大而增大,随被测元素浓度增高而减小.加入更易电离的碱金属元素,可以有效地消除电离干扰.
  4、 光谱干扰
  光谱干扰包括谱线重叠、光谱通带内存在非吸收线、原子化池内的直流发射、分子吸收、光散射等.当采用锐线光源和交流调制技术时,前三种因素一般可以不予考虑,主要考虑分子吸收和光散射的影响,它们是形成光谱背景的主要因素.
编辑本段主要特点
  主要有以下优点:
  1 选择性强.这是因为原子吸收带宽很窄的缘故.因此,测定比较快速简便,并有条件实现自动化操作.在发射光谱分析中,当共存元素的辐射线或分子辐射线不能和待测元素的辐射线相分离时,会引起表观强度的变化.
  而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来说:谱线干扰的几率小,由于谱线仅发生在主线系,而且谱线很窄,线重叠几率较发射光谱要小得多,所以光谱干扰较小.即便是和邻近线分离得不完全,由于空心阴极灯不发射那种波长的辐射线,所以辐射线干扰少,容易克服.在大多数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产生干扰.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有时甚至可以用纯标准溶液制作的校正曲线来分析不同试样.
  2、灵敏度高.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是目前最灵敏的方法之一.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是ppm到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10-14克.常规分析中大多数元素均能达到ppm数量级.如果采用特殊手段,例如预富集,还可进行ppb数量级浓度范围测定.由于该方法的灵敏度高,使分析手续简化可直接测定,缩短分析周期加快测量进程;由于灵敏度高,需要进样量少.无火焰原子吸收分析的试样用量仅需试液5~100?l.固体直接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仅需0.05~30mg,这对于试样来源困难的分析是极为有利的.譬如,测定小儿血清中的铅,取样只需10?l即可.
  3 分析范围广.发射光谱分析和元素的激发能有关,故对发射谱线处在短波区域的元素难以进行测定.另外,火焰发射光度分析仅能对元素的一部分加以测定.例如,钠只有1%左右的原子被激发,其余的原子则以非激发态存在.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只要使化合物离解成原子就行了,不必激发,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目前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测定的元素达73种.就含量而言,既可测定低含量和主量元素,又可测定微量、痕量甚至超痕量元素;就元素的性质而言,既可测定金属元素、类金属元素,又可间接测定某些非金属元素,也可间接测定有机物;就样品的状态而言,既可测定液态样品,也可测定气态样品,甚至可以直接测定某些固态样品,这是其他分析技术所不能及的.
  4、抗干扰能力强.第三组分的存在,等离子体温度的变动,对原子发射谱线强度影响比较严重.而原子吸收谱线的强度受温度影响相对说来要小得多.和发射光谱法不同,不是测定相对于背景的信号强度,所以背景影响小.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待测元素只需从它的化合物中离解出来,而不必激发,故化学干扰也比发射光谱法少得多.
  5、精密度高.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精密度较好.在日常的一般低含量测定中,精密度为1~3%.如果仪器性能好,采用高精度测量方法,精密度为<1%.无火焰原子吸收法较火焰法的精密度低,目前一般可控制在15%之内.若采用自动进样技术,则可改善测定的精密度.火焰法:R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