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5 17:03:49
请老师帮忙总结一下田单列传(从头至-----主封田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和六国论(苏辙的!!)的字词知识点,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谢谢老师。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
解题思路: 平时要注意多理解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高考语文古诗文占得比例很大 。
解题过程:
田单列传
1. 通假字
齐人走,争涂 通“途”,路途
距燕军 通“拒”,抗拒
东乡坐 通“向”,方向
僇先人,可为寒心 通“戮”,羞辱
得千溢 通“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镒
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 通“叛”,反叛
適人开户 通“敌”,敌人
2. 古今异义 立以为将军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 古义:扬言 今义:宣告
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古义:面朝南 今义:南方
每出约束 古义:规约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尾炬火光明炫耀 古义:光彩明亮 今义:夸耀
燕军扰乱奔走 古义:纷乱 今义:搅扰,使混乱或不安
而城中鼓噪从之 古义:擂鼓呐喊,以壮声势 今义:泛指喧嚷
3. 一词多义 (1)而而田单走安平 因而(因果) 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 承接关系连词 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修饰关系连词 而灌脂束苇于尾 并列关系连词 (2)以 以轊折车败 因为(连词) 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 因为(介词) 立以为将军 把(介词) 以即墨距燕 来(目的连词) 兵以正合,以奇胜 凭借(介词) (3)下 唯独莒、即墨不下 攻下(动词) 神来下教我 下界(名词) (4)于 乃纵反间于燕 到(介词) 遣使约降于燕 跟(介词) 束兵刃于其角 在(介词) (5)之 城之不拔者二耳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燕人闻之 这些话(代词) 顷之,燕昭王卒 衬音助词 (6)因 因坚守 于是(副词)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趁机(介词) (7)乘 使老弱女子乘城 登(动词) 乘胜,燕日败亡 趁机(介词) (8)卒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 士兵(名词) 卒至河上 终于(副词) 4. 常见实词 单为临淄市掾 做(动词) 燕师长驱平齐 军队(名词) 而田单走安平 逃(动词) 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 缘故(名词) 并兵攻之 合并(动词) 数年不下 几(数词) 燕引兵东围即墨 带领(动词) 习兵 通晓(动词) 顷之,燕昭王卒 死(动词) 齐人未附 归附(动词) 乃纵反间于燕 行使(动词) 田单乃起,引还 拉(动词) 与士卒分功 工作(名词) 令即墨富豪遗燕将 送(动词) 5. 常见虚词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 等到(介词)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 只有(副词) 燕既尽降齐城 已经(副词)与乐毅有隙 跟(介词) 乃纵反间于燕 就(副词)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因此(因果连词) 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暂且(副词)当有神人为我师 一定(副词) 诚无能也 的确(副词)即墨即降 马上(副词) 燕军由此益懈 更加(副词) 6. 词类活用 燕既尽降齐城 使……投降(使动用法)东保即墨 向东(名词作状语) 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 到下面(名词作状语) 师事之 像对待老师那样(名词作状语)燕人怪之 认为奇怪(意动用法) 因师之 以……为师(意动用法)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称王(名词活用作动词) 齐人追亡逐北:逃跑的人(动词用作名词)齐人追亡逐北:败逃的人(动词用作名词) 7. 特殊句式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判断句 不见知---被动句 为燕所虏----被动句 唯恐见得---被动句 淖齿既杀湣王于莒-- 状语后置 乃纵反间于燕 ---状语后置 遣使约降于燕 ---状语后置 田单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 ---状语后置 即墨大夫出与战 ---省略句 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省略句 令安堵---省略句 其田单之谓邪 --- 宾语前置
苏辙《六国论》
一、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父苏洵、兄苏轼均以文学著名,后人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二、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言现象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1、郊:泛指国土。 2、野:泛指国土。 3、冲:交通要道。 4、山东: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 5、忧:担忧。 6、忌:顾虑。
参考译文: 秦国与诸侯们争夺天下的地方,不在齐、楚、燕、赵诸国,而在韩、魏的郊区;诸侯们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方,也不在齐、楚、燕、赵诸国,而在韩、魏的边境。对秦国来说,韩、魏二国的存在,好像人的心腹有了疾病。韩、魏二国堵塞了秦国的交通要道,掩蔽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方,没有哪里比得上韩、魏两国。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后就主张收取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后就主张收取魏国。秦昭王在韩、魏没有真正降服时,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等地,范雎便感到担忧。由此可以看出秦国所顾虑的事情。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1、而秦之攻燕……:然而,表转折。 2、附:归附。 3、故:缘故。 4、障:屏障。 5、而使秦人……:却,表转折。 6、委:丢弃,听任。 7、区区:形容小8、折:折服,屈服。
参考译文: 秦国出兵攻打燕、赵二国,对秦国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魏二国去攻打别人的国都,燕、赵二国会在前面坚决抗拒,韩、魏二国会在后面乘机截击。这是军事上的“危道”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二国是其他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在那里随便出入,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大势吗?抛弃小小的韩、魏二国,让他们去抵挡虎狼般的强秦,他们怎能不转身投入秦国的怀抱呢?他们既然转身投入了秦国的怀抱,秦国的军队便可以通过他们那里攻打东方的各诸侯国,从而使天下各国都遭受战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藉:凭借,依靠。 2、摈:排斥,弃绝。 3、逾:越过。 4、窥:窥伺、窥探,等待时机。 5、佐:帮助。 6、寇:敌寇。这里指秦国。 7、委:对付。 8、阴: 暗地里,秘密地。 9、应:应付。 10、疆埸:疆界。埸,田界,疆界。 11、伺:窥伺、窥探,等待时机。
参考译文: 韩、魏二国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而天下的诸侯需要借他们作为自己西边的屏障,因此不如用优厚的条件加强与韩、魏二国的亲密关系,来抗拒秦国。秦国不敢越过韩、魏二国去攻打齐、楚、燕、赵等国,而齐、楚、燕、赵等国便可以在这种环境中自我保全了。用四个太平无事的国家,帮助韩、魏二国抵挡敌寇,使韩、魏二国没有后顾之忧,而为天下人出力献身抵挡秦兵的攻击。用两个国家对付秦国,让四个国家在后方得到休息,在暗中帮助解决二国的急难。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情,那秦国又能够有什么作为呢?不知道从这方面想办法,却贪图疆场上的尺寸小利,背叛联盟,破坏条约,自相残杀。秦国的军队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国已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了。结果使得秦国能够找到他们的空隙,夺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伤吗?
很高兴为你解答,如果仍有疑问,欢迎和老师再次交流,祝你 期末考个好成绩!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