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我看了季羡林的后,中有一句话不明白:叔父心目中的"夷夏之辨"是很显然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6/05 11:59:43
我看了季羡林的后,中有一句话不明白:叔父心目中的"夷夏之辨"是很显然的.
我看了季羡林的后,中有一句话不明白:叔父心目中的
何为夷夏之辨?
夷夏之辨,从本质而言,其实就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而这种民族文化认同,却对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以地域关系来辨别夷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华夏与夷狄地缘关系被打破,礼义文化则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汉代公羊学兴起后,从《公羊传》到董仲舒再到何休,都热衷于夷夏之辨,正是经过这种系统的阐发,遂使夷夏之辨成为汉代公羊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很好地服务于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需要.
晚明时期,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后,利玛窦身穿儒服传播科学和教义,受到了晚明士大夫的普遍欢迎,他们把他引为良师益友,当作同类,所以瞿太素在《职方外纪小言》更进一步提出新人文主义标准:“其人而忠信也,明哲焉,虽远在殊方,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鲜耻焉,虽近于比肩,戎狄也”.由此可知所谓“夷夏之辨”,实际上就是道德之辨,也就是文明和野蛮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