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请老师指导这篇作文的思路和写作方法,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4 09:40:34

请老师指导这篇作文的思路和写作方法,谢谢!
解题思路: 这道题考查的是写作,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解题过程:
1、 有用与无用(70分)
风萧萧处,多少莘莘学子星夜兼程赴考场;温柔乡里,多少贪官污吏机关算尽赴名利;平凡城市,多少工作家庭拼命工作求生存;一国一家,多少人物大笔一挥便是发展图强。
倘将上述均归为“有用”之行列,试问岂不是过于草率?“急之国”的人们,可以为的是名利,但大多只为了生存。
当然,这绝不曾与“无用”相违背,因为“无用”并非简单的时间挥霍,更多只是精神诉求、心态平和。可以想见,提“贫家子弟”的人只是在混淆概
然而放眼大千世界,“有用”、“无用”已成为一对互不共生的矛盾,原因很简单,“有用”看不清“无用”的价值,“无用”也不明白“有用”的意义。于是一边高举儒家大旗,一路高歌猛进;一边却心浸老庄思想,躺在室外桃源。不过倒也奇怪,儒家华丽外衣里包裹的只是名利,而非急躁,与速度毫无关系。子曰:“欲速则不达。”心急气躁如何能求得名利?倒是黄老学说彻底无为,无为成为避世,自然无法成为主流价值观。
只能说,提出“无用”之人同样在混淆概念,心急与名利并无必然联系,甚至恰好相反,心急做的只能是无用功。
追本溯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速度之风,进而世界风行,传至中国亦不能例外。回想马克思﹒韦伯对工业革命的结论:生命本是一张由意义构成的丰富之网,而当下人们早就把这张网给撕破了。
换而言之,“有用”被撕成了“无用”,“无用”进化成为“有用”,甚至成为财富、声誉、地位的代名词。由是,二则本末倒置、南辕北辙、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
试举一例,一件艺术品究竟有用没用?对艺术家而言,“有用”因为这是自己的生存之道。于是急于求成、粗制滥造、推向市场,遇到一个心求“无用”的买家为粉饰自己本无知的修养,成为“有用”的门脸道具,于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恶性循环,艺术家生产出越看似“有用”的“无用”产品,消费者越买进装饰“无用”的“有用”之作,可谓一拍即合。
坚持“无用”的艺术家就算作品真成了无用,大概也会用心将其成为“有用”。灵感孕育激情、汇聚洒脱,泼墨写意,正如品茗一般,三月不知肉味,倘若遇一知己子期,纵是一生潦倒也无复何求。
见高更情愿放弃城市生活与野人同吃同住,梭罗身由心往,居瓦尔登湖畔。
伴随实用主义的大厦将倾,恐怕人们才会明白“有用”引人前行,而“无用”才是生命的归宿啊。
2、有用与无用 (66)
生于“急之国”的我们从甚至未出生起就被功名所困,忙碌的生活更是使我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额色彩单调而乏味。我想说,“缓缓你不停奔跑的脚步吧,让蜗牛牵引你去花园走走。”
现代人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于是我们只成了一个个匆匆过客,而不知道生活终究为了什么。这样的社会风气不仅应追究于个人,更应整个社会反省。在学术界,清华大学为了校庆而特意将“著名校友”的照片拼制成“二校门”的形状,至顶的都是政界名流,依照级别逐个而下,而更多的学者、专家则不见其影。这便是现今高校的缩影。如同一个小小官场,有言道:“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作为中国学术界的先锋都如此弃大师于不顾,以功名定义成就,那又如何指望社会有个积极的风气。因此,大学们应更重视学术为“有用”,给正在下坠的灵魂们一个有力的托举。
无用与有用并非绝对的。所谓厚积薄发正是这个道理。乔布斯读大学时几乎花光了养父母的积蓄,但是贫穷并未阻挡他作出正确的选择:放弃父母期许的大学学位,选择退学。事实证明他是对的。退学后他学习的他所喜爱的美术字体看似无用,但他运用到了之后电脑开发的过程,微软也借鉴与此。乔布斯当初的选择也只是出于精神需求,但日后这成为了他成功路上的一把钥匙。智者的才能就体现在他们目光远大,而不是一时求成。
有人说,贫穷的人只有靠夜以继日的苦读才能与富人喝上一杯咖啡,鼓励他们做无用之事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秤界定什么是成功。“喝咖啡”在我看来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努力、奋斗,不只是为了获得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充实内心,修身养性。而真正能填补人精神空虚的正是看似无用的精神食粮。想起钱钟书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多少人在垂涎于富人们的财富,而富人们更容易领悟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只有灵魂跟上脚步,生活才有意义。
上蹿下跳,四处叫嚣的那是内心空虚的人,升官成名又有何用?智者的人生如同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他们懂得真正有用的不是如那氤氲般缱绻般飘散的名利,而是留在杯中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