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鲁迅作品中人物点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2 15:12:02
鲁迅作品中人物点评
鲁迅作品中人物点评
解题思路: 把握作品,根据作品内容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并注意有新意,有个人见解。
解题过程:
祥林嫂人物点评 人物出自鲁迅小说《祝福》 祥林嫂(生卒年不详),卫家山人,一生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里山。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给了第二个丈夫。 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在祥林嫂的身上。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她的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旁人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年冬,就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时候,祥林嫂终被穷苦夺去了生命。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一曲理想主义者的挽歌——《孔乙己》形象分析 《孔乙己》刻画了一个可悲又可笑的读书人形象。他站着喝酒而穿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穷与酸都达到了极点。因此他成为了所有人取笑的对象。人们取笑他的内容有二:一是偷东西,经常被打,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二是读过书而没有进学,用短衣帮们的话是“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即使在现在,对孔乙己颇有微词的人也还很多。他们认为: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社会悲剧,更是性格悲剧,是他自身的缺陷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概而括之有三:一、站着喝酒(穷人的经济基础)而坚持穿长衫(读书人的心态),不能适应现实,像《茶馆》中的常四爷一样,自食其力,凭力气吃饭,入短衣帮。二、有人请抄书,就应该安分守己抄书;然后凭一笔好字,再四处给人写写信,写个状纸,录个契约什么的。总之,发挥特长,混口饭吃,成功地活下去。可他偏偏好喝懒做。三、他还有小偷小摸的恶习,这可是有辱斯文的事情,被人打,也是罪有应得。君子固(本来)穷,但是君子应该固(安于)穷。这样一分析,孔乙己就成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典型。因为我们坚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强者雄起。 可是,我还是很喜欢孔乙己,因为,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尽管,是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 而,鲁迅先生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他本身就对理想主义者怀有很复杂的感情。他在《药》中刻画的革命者夏瑜,以及他所敬仰的、据说是夏瑜原型的鉴湖女侠秋瑾女士,都让人在扼腕叹息的同时肃然起敬。 孔乙己,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为一个读书人存在的。他的价值就在于自己是一个读书人,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精神寄托。一个从小就饱读四书五经的人,当然会具有“文字崇拜情结”或曰“文化崇拜情结”。孔乙己,实在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别的,他除了身上那点儿文化,还有什么呢? 好喝,但绝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但不出一月,必然还清。品行比别人都好。比谁好?当然是短衣帮。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但落地的凤凰永远是一只凤凰。“读书人的事”,不能做的,永远不做。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偶尔做些偷窃的事情,却只限于偷书。“亲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偷而至于只知偷书,仿佛一个一贫如洗的人只知偷馊饭充饥,这是因为,“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这决不是一个临时抓到的遮羞布。孔乙己,就是这么想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是读书人,他一直在坚守着这个身份。 因读书而穷困潦倒一生的孔乙己,被读书人世界所遗弃,又被短衣帮(不读书人世界)所取笑,但他仍然在努力,他开始在孩子中寻找知音。于是有一回问我是否识字,“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不能写吧?我教给你……”他想要找到一个位置,自己的位置,读书人的位置,文化人的位置。 至此,在孔乙己身上,甚至透出了那么一种高贵。 文字,文化,在孔乙己眼里,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媒介,而且,非常有用:“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要用。”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目光:看到小伙计,想到的是他以后会做掌柜。那么,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突然有一天就会金榜题名。而小伙计就太悲观,太贫乏了。 而且,在孔乙己眼里,文字,文化,又是多么丰富有趣啊!单是一个茴香豆的“茴”字,就有四样写法!这种来自知识本身的快乐,短衣帮们是无法体会的,还有那个噘着嘴的小伙计。 孔乙己,其实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仰。坚持着自己的话语。他使我想到了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想到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有那些坚守梦想的故事。他们属于过去,属于死亡。但又属于未来,属于永恒。
你好:
鲁迅先生作品中人物形象很多,老师给你找了两篇点评范文,其中第二篇别具一格,角度很新。希望你能满意。如还有疑问,可以通过讨论和我联系。祝学习进步!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