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卒章显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4 17:38:48
在写作手法 描写方式 修辞 等等 就是分不清 什么借代 象征 是回答什么样的问题呢? 我问过我们的老师 她说有的是从全文来看 借代是种修辞 请老师举例说明常见的 比如 什么样的文章段落时卒章显志 谢谢
卒章显志
解题思路: 积累知识。
解题过程:
同学:请参考,希望对你的理解和积累有所帮助!祝学习进步!
请特别注意语文中的术语:
1.2.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手法。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竟的战士,完善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3.衬托
  用类似或相反的事物来陪衬主要的事物,使主要的事物鲜明的显现出来。
  正衬: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作陪衬。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儿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景物衬心情)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4.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有意使同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方式有两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5.类比
  论证法。指引用与所论证的对象具有同类性质、作用的另一对象,在两相比较中,取得揭示所论对象某一实质性特征,以使论证得以成立的方法。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象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即以达尔文的历史性贡献做比较,来揭示马克思的理论业绩在人类文明史中极崇高、极显著的地位。
6.想象
  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能力。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7.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8.意境
  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包括真景和真情两种因素。
9.典型
  即“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典型性格”,文艺作品中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又能深刻反映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人物形象。
10.艺术手法
  文学创作中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所采用的表现方法,又叫表现手法。如描写、叙述、虚构、夸张、渲染等。
11.联想
  这是在审美感受中的一种常见的心理活动现象。所谓见景生情,就是曾引起过感情反映的事物,在类似条件的刺激下,而使感受者回忆起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
  接近联想:甲乙两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在日常生活经验中经常联系在一起,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射,由甲联想到乙,而引起一定情绪的反映。
  类比联想:从一件事物的感受引起和该事物在性质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
  对比联想:是一种由某一事物的感受引起和它特点相反的事物的联想,如对形象的反衬。
12.题材
  文学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体现主题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13.素材
  指文学作品的原始材料,加工取舍用于创作时成为题材。
14.体裁
  又称样式,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形式,如神话、史诗、寓言、小说、戏剧等。
15.剪裁
  指对已认定的材料进行删纷去冗的加工过程。
16.构思
  指作者在孕育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作者由感受到思索、由思索到形成文学形象的整个酝酿过程。
17.表达方式
  指人们进行语文表述的各种具体形式,常用的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8.插叙(追叙、补叙)
  指因某种表达上的需要,有意将原顺叙进程暂时中止下来,插入一段发生在以前的若干情况,然后又回到原顺叙进程上的写法。
19.补叙
  指主要事件或某一重点情节叙述过后,将原顺叙进程暂时终止,对前面的事件或情节的有关情况进行补充性叙述的写法。
20.平叙
  又叫分叙,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选叙一件,再叙一件。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线索清楚。
29.伏笔
  文学创造的一种表现手法。指作者在叙述、描写过程中,对将要出现的人物事物预先作出揭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21.逻辑顺序
  按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成文。如因果、总分、层递、主次、并列等。
22.白描
  运用最简练的文字,描写人与物的特征,不靠背景的映衬和气氛的烘托,而以描写对象自身的特征的准确显现,达到逼真和传神的艺术境界。
23.衬托
  运用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近或相反的条件,以其中某事物为辅,从而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
  正面衬托:“正衬”,取事物相近点进行衬托。
  反面衬托:“反衬”, 取事物相反点进行衬托。
24.渲染
  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增强艺术效果。
25.烘托
  对对象周围的事物作点染描绘,使这一对象更鲜明突出。例:《陌上桑》中的“行者见罗敷……但坐观罗敷”,就是用夸张、俏皮的陪衬、烘托手法从侧面表现少女罗敷的美貌。
铺垫
是指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忽闻水上琵琶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是为琵琶女的出声和绝妙的弹技所做的铺垫。
26.艺术技巧
  作家、艺术家艺术的认识并表现生活的才能。包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艺术手法的技能,但主要是认识生活、发现问题、发掘本质以及概括生活、创造人物的本领。
27.实写、虚写
  写眼前的、现实中的为实写,否则是虚写。
28.立意
  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指文章的中心思想。
30.创作方法
  即艺术方法,如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31.抒情方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32.议论文结构
  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33.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34、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叙述、记叙、述说人物的活动和事情的经过,把人物和事情的基本情况交代清楚。描写:对人、事、物、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要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
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议论。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进行分析、评论,发表意见,或揭示事件意义的议论性文字。可以叙述为主,偶发议论;也可边叙边议。
抒情。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直抒胸臆的,是直接抒情;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思想感情的,是间接抒情。
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先抑后扬:如杨朔的《荔枝蜜》作者对蜜蜂情感的变化;
先扬后抑:如《伤仲永》一文,作者对方仲永的叙述。
托物言志(象征):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衬托
  运用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近或相反的条件,以其中某事物为辅,从而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
如《爱莲说》一文中,作者就是通过菊花(正衬)和牡丹花(反衬)来突出莲花这一君子形象的。
渲染
  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增强艺术效果。
如《口技》一文中“遥闻深巷中有犬吠”一句,就是通过远处“犬吠”声来渲染深夜的寂静气氛。
烘托
  对对象周围的事物作点染描绘,使这一对象更鲜明突出。例:《陌上桑》中的“行者见罗敷……但坐观罗敷”,就是用夸张、俏皮的陪衬、烘托手法从侧面表现少女罗敷的美貌。
铺垫
是指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忽闻水上琵琶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是为琵琶女的出声和绝妙的弹技所做的铺垫。
“卒章显志”就是通过一定的表达,在文章结尾用议论或者抒情的语句点明中心的写作手法,与之相对的是“开门见山”,就是在文章开头就点明主题。


开门见山:就是在文章的开头直接点明叙说对象或抒发情感。如《黄河颂》一文的开头作者就是用了呼告手法直接抒发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手法。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将十年前的紫藤萝和现在看到的紫藤萝对比,从而体现自己的人生感悟。
伏笔
  文学创造的一种表现手法。指作者在叙述、描写过程中,对将要出现的人物事物预先作出揭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如:如《最后一课》中大家围观布告栏的情节与后面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最后一节法语课相呼应。
修辞方法
  修辞格是人们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在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格式化的方法、手段。
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等。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3、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14、通感
  通感也叫移觉,使五官功能感觉到的效果互相转化、彼此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  
  例如:
  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感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沈从文《遥夜》)
歌声“长颤”是感觉效果移用于听觉。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