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求知识点总结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6/13 22:35:16
还有必修四!历史必修四
求知识点总结
解题思路: 谢谢提问
解题过程:
历史必修4总结 秦始皇
秦统一六国的条件
客观条件(历史趋势;秦国实力)
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经济的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统一的必要的社会基础(根本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秦国强大的实力——统一的可能性条件
主观努力:(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秦王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
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
秦始皇开创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原因
经济根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政治根源: 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
理论基础: 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
认识(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评价:
一)、功:
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秦始皇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二)、过:
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总之,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一位暴君。
唐太宗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主观:①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②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
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③民族关系的融洽、对外交流的频繁和科技的进步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开明的民族政策:
1)武力征服:对东突厥和西突厥
2)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
3)册  封:对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及后代世袭由唐政府册封
4)和  亲:松赞干布求亲、文成公主入藏。
2、积极影响:
  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促进民族进一步融合,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唐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
①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的吸引力
②发达的交通,为中原与边疆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唐政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开放的对外政策
影响
①密切了唐朝与各国的联系
②对唐朝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③但当时主要是唐朝文化促进了亚洲和世界文化的进步
评价
①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 善于用人和纳谏 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形成了“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②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与发展,
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④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 “盛世”的规律性知识
1、 “盛世”的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关系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历史上,出现“治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
②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根本原因)
③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重要因素)
④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
⑤科技进步的推动力
⑥人民群众辛勤劳动。(主要动力)
⑦较为发达的前代为基础等因素有关。
3、从盛世局面的实质看:
盛世不是人间天堂,所谓盛世是封建社会的盛世,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不能消除封建的剥削和压迫。
4、从盛世局面的前景看:
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
(1)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2)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3)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
(4)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
5、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和结束给人的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
(4)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
(5)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等
清朝皇帝世系表(12帝)
入关之前: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入关之后: (1) 清世祖 顺治 (1644-1661)
(2) 清圣祖 康熙 (1662-1722)
(3) 清世宗 雍正 (1723-1735)
(4) 清高宗 乾隆 (1736-1795)
(5) 清仁宗 嘉庆 (1796-1820)
(6) 清宣宗 道光 (1821-1850)
(7) 清文宗 咸丰 (1850-1861)
(8) 清穆宗 同治 (1861-1875)
(9) 清德宗 光绪 (1875-1908)
(10) 溥 仪 宣统 (1908-1912)
康熙
清圣祖仁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
8岁登基 14岁亲政 69岁驾崩 在位61年 年号 康熙
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政府收复台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郑成功的复台和施琅的复台虽各有具体原因,但是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
“两人的处境不同,征台的出发点不同,但是他们对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则有同样的认识,都坚定地主张保卫台湾。
概括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其影响
措 施影 响
平定“三藩之乱”
消除了地方割据,加强边疆统治,巩固统一
收复台湾
加强同大陆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海防
平定噶尔丹叛乱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加强西北边疆管辖,巩固统一。
推行文化宽容政策
崇尚儒家文化
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发展
尊重喇嘛教
既保护佛教,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巩固
统治,并且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抗击沙俄入侵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主权。
17—18世纪中国与欧美发展特点
欧美中国
经济进行工业革命,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传统农耕经济发展,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政治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形成,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大力推行儒家文化,束缚人们的思想
外交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漠视对外交往,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孔子
开创儒家思想
原因
(1)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充满新与旧的矛盾;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2)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目的)
对礼的评价
进步性: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局限性: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
①政治: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②思想: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
流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
心内容。
②教育: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
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
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2.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汉朝以后
⒊对欧洲: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柏拉图
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异同
思路点拨:
相同之处:1)时代背景:两人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面临相同的问题。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仁学”和“理念论”;2)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3)两者都比较重视统治者的作用,并且都最终倒向人治。
不同之处:孔子的仁最根本的标准是天下和国家的利益,面对分裂要求建立一个统一开明的贵族政体;而柏拉图只立足于雅典城邦而非整个希腊国家的统一,孔子的视野要比柏拉图的宽泛得多。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主张和政治主张的不同
(1)哲学思想:
柏拉图: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2)政治主张:
柏拉图:理想国是哲人治的国家,其次才是法治
亚里士多德:法治优于人治
与孔子的中道理论相比
相同:均将其看作最高的美德,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
不同:1)亚的“中庸之道”是伦理观的一个 方面,侧重哲学的思考;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2)亚认为“中道”是相对的,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因人和环境的差异而不同;孔子认为“中道” 强调的是一个“度”——过犹不及。
领 域亚里士多德孔 子
思想哲学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精神世界不可分割敬鬼神而远之
政治法治优于人治以礼治国,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人治
伦理中道理论中庸理论
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别具一格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
社会环境奴隶制城邦民主体制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影响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
重要奠基人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至亚洲、世界
华盛顿
按照《美国历史辞典》的解释,孤立主义包括三层涵义:
第一,孤立主义只侧重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并不限制与外部的密切联系。美国开始发展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闭关锁国对它当然不利;
第二,从空间上讲,孤立主义只运用于对欧洲的政策,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政策则不包括这个原则;
第三,孤立主义原则的贯彻和运用,并不是首尾一贯的,而是随着美国自身实力的成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演变。
如何评价孤立主义?
积极:避免美国卷入战争,维护局势稳定和和平
消极:回避了大国对世界承担的国际责任,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全球化进程及世界和平
拿破仑
法国大革命历程
1789.7.14 攻占巴士底狱 (大资产阶级当政)
1792.8 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 (吉伦特派当政)
1793.5-6 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 (雅各宾派当政)
1794.7.27 热月政变(督政府)
1799.11.9 雾月政变(拿破仑)
1804.12 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拿破仑)
1815.6 滑铁卢战役(波旁王朝复辟)
前期作战:
1、1796年,北意战争,击败反法同盟军;
⑴原因:法国大革命不仅打破法国封建统治,也震动欧洲封建统治,引起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恐慌。
⑵直接目的:干涉法国革命,帮助波旁王朝复辟;
根本目的:英——维护欧洲霸权;俄、普——维护封建统治
⑶结果:拿破仑军队以少胜多,第一次反法同盟失败
⑷影响: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和共和国统治;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2、1798年,远征埃及;
原因:切断英国与殖民地印度的交通线
3、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
原因:督政府统治软弱无能;资产阶级需要强权维护自身利益;拿破仑军事威望高
过程:拿破仑潜回巴黎---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 建立执政府,从第一执政→终身执政
实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
4、连克强敌;
① 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奥、英)1799
迫使奥、英承认法国在欧洲占领的领土
② 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俄、英、奥)1805
1805年 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会战”,
拿破仑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
③ 粉碎第四次反法同盟(俄、英、普、奥)1806
重创普鲁士
④ 粉碎第五次反法同盟(英、奥)1810
奥地利公主嫁给拿破仑
——拿破仑控制了除英、俄外的几乎整个欧洲,登上欧洲大陆霸主宝座。
评价
1)作战目的:捍卫法国革命成果和国家主权
2)作战性质:正义战争
3)作战意义: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建立帝国(1804年)
1.原因:
战争中获胜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商人拥护拿破仑集权
拿破仑个人野心膨胀
2.过程: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第一帝国
3.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
后期作战:(1810—1815)
1、1812年,60万大军进攻俄国;
⑴原因:
为了打败俄国,扩大欧洲大陆霸权
⑵结果:
被迫撤退。归国时军队消耗殆尽,蕴藏覆灭的危机
⑶败因:
战略谋略上的失误(根本);
后方供应不足;气候寒冷
⑷影响:
战争失败,拿破仑军事力量受到重创,
帝国由盛而衰,是帝国崩溃的起点。
2、1813年,与英、俄、普第六次反法同盟会战;
⑴原因:
英俄要挫败法霸权
其他欧洲国家要摆脱帝国统治,是“民族之战”
⑵过程:
莱比锡大会战,法军惨败
⑶影响:
拿破仑军事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
第一帝国覆亡,波旁封建王朝复辟
——说明:欧洲封建势力依然强于资本主义势力
3、1815年,与英、俄、普、奥第七次反法同盟交战
⑴原因:
1815年,拿破仑重返巴黎,推翻波旁王朝,再登皇位
⑵过程:
滑铁卢战役,法军惨败
拿破仑失败原因:
内因:
①靠军事征战建立起来的国家缺乏强大的经济支撑;
②因战争而实施的封锁政策,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
③战争使帝国财政经济陷入困境
外因:
被占区人民积极反抗;反法同盟的打击
直接原因:
后期战争实力下降,不敌反法同盟
根本原因:
当时欧洲大陆封建势力力量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
器 物: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洋务运动)
制 度: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甘地
甘地主义:
①哲学思想: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
②政治主张:非暴力革命实现印度的自治或独立
③经济思想:提倡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物质文明
④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
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积极性: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评价甘地
1、功:
① 领导南非印侨斗争,创立了非暴力理论,不仅是印度人民而且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发起组织多次群众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的独立奠定基础。
③为消除种姓制度、调解教派纷争而斗争。
2、过:
① 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② 反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
新中国近60年历史(1949年至今)回顾
历史分期历史年代时段特点
过渡时期恢复时期1949-1952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改造时期1953-1956三大改造
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曲折发展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严重破坏
二年徘徊时期1976-1978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的实施有何意义
1)成功收回香港、澳门,雪洗百年耻辱。
2) 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3)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和发展,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1)为什么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关键时期 国内:一些传统的思想,如姓社姓资论,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面临两难决择。
国际: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
(2)邓小平通过哪些努力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 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3)南方谈话为何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主张,在重要历史关头又一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李四光
李四光科研对现代建设的贡献
1、地质力学的运用:
(1)勘探石油资源:
①成果:大庆、大港、胜利、华北、江汉等大油田
②意义:a/推翻西方国家的中国“贫油”论
b/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2)寻找铀矿资源:
发展核能事业
(3)预测地震:
有利于加强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预防
2、冰川学的运用:
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牛顿
成就:
数学:二项式定理、微积分计算
光学: 日光原理、微粒说;
天文学 反射望远镜,研究潮汐现象,预言地球 不是正球体
物理学: 经典力学理论;
为什么牛顿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主观条件
具有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精神;
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有勇于探索精神;
甘于寂寞,献身科学的精神等;科学的研究方法
客观条件
西欧思想解放运动提供思想基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
前人的研究成果为牛顿提供很好的条件;
相同时期近代科技在中国和欧洲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
经济基础不同: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狭隘性;
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政治政策不同:
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欧洲先进国家进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并推行重商主义。
思想条件不同:
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政治制度的差异:
中国是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欧洲向资产阶级代议制过渡。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