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教学模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1 12:37:29
语文课堂教学采用什么模式
教学模式
解题思路: 老师提供一些模式,仅供你参考。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
解题过程:
模式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自读—交流—积累(拓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说明:第一,(1)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导入细读理解阶段的切入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顺承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梳理学生读书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二是根据学生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梳理出导入学习重点章节的切入点。第二,(2)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第(3)环节是对第(2)环节的效果验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感悟品味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文本和年级特点,将默读、小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浏览等读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要根据读书的主体及文本内容,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起读、师生领读、范读等读的不同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总结,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三阶段(3)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查学生的读书背诵情况;三是提问上节课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导入时要选取一至两个方面作为导入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据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本阶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读文本”阶段的继续和补充,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学习表达,巩固积累。
(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在熟读(背诵)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第二,(2)环节中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无论是谁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关,通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3)环节中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以迁移运用为主,该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以及辩论、表演等活动。第四,在该阶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级段的特点: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和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中年级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为主;高年级主要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句去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说明:该阶段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一是就学生对正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即,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譬如,搜集阅读和文本相关的学习资料、编演课本剧等)。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还可采用若干个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变式),如自主选择式、质疑解疑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提倡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
基本式: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即先由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或交流自读体会,或就课文的内容、写法展开讨论;最后视课文的特点安排积累、扩展、延伸方面的练习或实践活动。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扩展延伸。
自读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我们对略读课文理解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默读速度的培养应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略读、浏览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积累、扩展阶段既可以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又可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对积累或扩展延伸的内容应有所选择,不宜贪多求全。
变式一:自主选择式
即在自读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选择阅读思考,然后交流。其基本教学步骤是: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阅读思考。
3.交流学习收获。
4.视课文特点安排积累练习或向外扩展延伸。
说明:第一,该模式一般适合于篇幅较长的课文,若干内容属于并列关系的课文,可以多角度体会、理解的课文。第二,教师要切实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第三,该模式适用于阅读能力较强的班级。
变式二:质疑解惑式
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大家互相帮助解决。其基本的教学步骤是: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3.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而定)
说明:第一,该模式一般适合于含有难理解的句段的课文,学生初读后易产生疑问的课文。第二,学生要有一定的质疑解疑水平。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质疑解疑的能力。第三,解决的疑难问题不宜过多,避免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过多的占用教学时间。
变式三:重点阅读式
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
3.围绕重点合作学习,汇报收获。
4.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安排)。
说明:第一,该模式适合于重点内容比较明确的课文。第二,教师要对如何抓课文重点进行指导。第三,明确重点内容后,应就重点内容提出一两项比较明确的学习任务。如:了解重点内容的意思,围绕重点向课外延伸,体会写法等。
变式四:自测互评式
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安排的课后习题或教学是设计的习题自读思考、做答(即进行自测)。可安排笔答,也可默读思考、口头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并解决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1.出示自测题,明确任务、要求。
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测题。
3.在教师的带领下订正答案、讨论交流。
4.解决阅读中的其他问题。
说明:第一,该模式适合于内容比较浅显、语言通俗易懂、全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课文。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测试题。要把握好测试题的难易度,题量也不易过多,一般多数学生在15分钟内能够独立完成为宜。第三,在订正自测题时,不能局限于答案是否正确,应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第四,此种模式不宜频繁使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进行合作表演式(即在自学后分组表演课文或课文的一部分)、欣赏评价式(即欣赏课文的精彩片段,或从某个角度评价课文写得好不好)等变式的教学。
在使用阅读教学的基本式时,要把握好各个环节的过渡,要精心设计过渡语,要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丝丝入扣,课堂教学才能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艺术殿堂中,获得知识,增长智慧。
基本模式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万变不离其宗”,为此我们要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灵活使用基本式。第一,基本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第二,基本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第三,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教师在使用教学的基本式时,首先要熟悉好教材,通读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披文以入情,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才能展现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模式二:
在实践过程中,我认识到343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就是按“精讲少讲”、“主动学习”、“当堂检测”三种形式组合,使教学过程明显地呈“块状”结构,并使“精讲少讲”、“主动学习”、“当堂检测”三者有机结合,互为作用。
  1.“精讲少讲”是343教学模式第一大教学板块即“教”
  “教”在于揭示语文教材的内在规律和基本特征,在于引导学生突破重点,离散难点,消除疑点,从中揭示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教的作用下,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储备语文相关知识,积累语言材料,形成初步能力。在“教”这个教学板块中,学生以接受为主,听讲是第一位的。其任务有两点:其一是学习基本知识,扫除知识障碍,奠定知识基础,为下一步的“学” 做好知识上的储备。课堂教学中“教”这一板块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知识的传授是不可忽略的。假如忽略教师的“教”,忽略基本知识的掌握,一味强调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无知识储备,无学法指导的前提下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这显然是纸上谈兵,是属空中楼阁,根本经不起推敲。由此,我认为,语文教学由于其固有的性质、特点所决定,对一些传统的东西应辨证地看,不可全盘否定,一概而论。其二是接受学法指导,学会学习。学会运用讨论、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探究、推论等学习方法,掌握识记、朗读、思考、联想及想象等方面的技巧,为“学”奠定物质基础,为知识的迁移、延伸与拓展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通过实践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我认为精讲少讲——“教”的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景,精心导入新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为学生创设情境,运用自己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趋势;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创设融合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气氛与课文内容和谐统一。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顺利进入文本学习。如:于漪《孔乙己》:同学们,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先生回忆,鲁迅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呢?孔乙己是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形象的?深入理解课文就能得到解答。再则,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写的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写的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这样的导语,学生听了后,急于找到正确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积极性高涨,自然会取得异乎寻常的学习效果。导语的设计有很多类型,例如:情境渲染法、设置悬念法、欲扬先抑法、意趣导入(故事等)法等等。
  “教”的第二个环节就是明确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速读课文或跳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等。阅读要从整体出发,没有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其他环节则无法进行,如果不从整体出发,就会将文章支离破碎,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2.“主动学习”是343教学模式第二大教学板块即“学”
  “学”是指在教师的“教”的基础之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运用教师的“教”所给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以及形成的初步能力,主动探求、发现、求异的过程。学习形式是以自学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出示的“问题组”所设置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在这个教学板块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板块的环节是研读赏析,主要是指感受文章的主旨、体味作品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情感、分析人物的形象、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语言的特色、评论作品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赏析文章的美点等。此环节通过“读、思、议、说、评”等五步学习法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进行知识迁移,完成信息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读”是指读文本(包括课前预习提示、课下注释以及课后练习等),“读”为“思”做准备。
  “思”是指对照文本思考问题,“思”要充分,要有适当的深度与广度,要尽量独立完成,要敢于大胆猜想、探究、推论,通过独立思考来实施学习。
  “议”是在形成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或提出见解,或提出疑问,由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小循环的讨论交流,在这个步骤中学生要畅所欲言,允许发表不同意见,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互助学习完成“议”的任务。
  “说”是在学生“议”的基础上,由自学小组的代表说出对问题的看法、认识与见解,在全班进行大循环的交流,“说”要具体明确,本组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在说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要认真地听,以期引起思考,为“评”做准备。
  “评”是对“说”的评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说”进行具体评价,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评析出好是为什么好,不好是为什么不好。同时要引导学生对不完善的或错误的说法进行补充与订正。
  在“学”这个板块中,学生始终是主动、积极、能动的详细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的任务则是巡回指导,答疑解难,引导并促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当堂检测”是343教学模式的第三大教学板块即“练”
  “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地训练。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学会的基本知识和掌握的学习方法以及形成的初步能力,依据教材的实际,练读、练写、练口语交际,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练”是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来探求新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即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练”能够使学生从自己学习效果的反馈中纠正自己的学习,老师也能够从学生的“练”中诊断教学效果,对教学进行及时校正,查缺补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练”是343教学模式中的第三个层次,这就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层次来组织“练”。“练”的设计要适度,要讲究科学,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练的方式要注意有启发性、层次性、灵活性、多样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以便于在“练”的过程中更具指向性、针对性与实用性。
  综上所述,从语文教学规律来看343教学模式中的“精讲少练”、“主动学习”、“当堂检测”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精讲少讲”是基础,“主动学习”是过程,“当堂检测”则是落脚点。实践告诉我三者互为作用,环环相扣,具有明显的层递性。
343教学模式是强调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强调遵循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与训练方式。343教学模式就是从抓“规律”的角度入手,使教学行为激起学生的内趋力,并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从语文教学理念来看,343教学模式中的“精讲少讲”是为了传授基本知识,指导学习方法,以使学生完成知识储备,形成基本技能。“主动学习”是为了求异,是为了发现、探究,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知识与能力迁移、延伸、拓展的过程。“当堂检测”则是为了运用,“精讲少讲”和“主动学习”都是为“当堂检测”服务的,都是为了通过“当堂检测”来培养学生的读、写及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能力,开发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因此,我认为343课堂教学模式,以其注重实效的特点,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发展得到鲜明的体现。
模式三:
教师:倾听——引导——点拨——启发——归纳
教学环节: 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精读体验 品味语言
            美读成诵 掌握学法
            延读创新 拓展运用
学生:听——说——读——写——思
模式的运用说明
  该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全过程中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运用此模式教学旨在将这一教学理念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能唯模式而模式。本模式适用于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教学,不同的是随着年级的降低,每个教学环节的要求也应降低,请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灵活使用。
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 这一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参与本节课学习的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为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因此,初读时,要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文,进入课文。即,一开始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书,自由地读,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初步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部分词义,一直读到正确、流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找出精读课文的切入点。
精读体验 品味语言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采用“读”、“悟”的方式,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生读的过程要有目的、有层次,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在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循序渐进,从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对课文的语言魅力,让学生从读中充分地揣摩。需要说明的是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文本的品味要求是不一样的。中年级学生可以引导读懂课文的内容,品味课文的语言;到了高年级以后,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
美读成诵 掌握学法 这一环节目的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用笔圈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有感触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的感受,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想象背后的蕴意。
  延读创新 拓展运用 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延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迁移的内容可以是读写方法,也可以是课文的语言材料,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也可以阅读合适的课外读物(与各校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案》中选定的内容结合起来),并对其中的句、段进行摘录,写写读后感。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交流、评议,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