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明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为什么还缺钱?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03 17:10:45
明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为什么还缺钱?
当时与西班牙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丝茶贸易使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可是在明事中明月却说朝廷缺钱,发不出兵饷与赈灾款,为什么?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明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为什么还缺钱?
宁失江山,不失白银,明朝末期的白银囤积
16世纪后期,秘鲁、墨西哥和日本白银生产的波动、马德里和江户的保护主义情绪、海盗活动和海难使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锐减.天启前后(1621年)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在600文左右.到崇祯初年却已经涨至1200文,至崇祯末升到2500文以上.这一情况导致了物价的飞涨,再加上朝廷捐税,民不聊生的状况普遍出现. 但这一点显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先前流入中国的白银没能拯救明王朝的财政危机.正统元年,即1436年,明代建国70余年后.英宗皇帝将一部分漕粮折为金银放入内承运库.从此,内承运库变成了皇帝的小金库.小金库的出现或许意味着从此皇帝开始与政府争夺帝国有限的资源,这是以后廷臣屡屡要皇帝发内库资金的起因. 200年后,大顺朝廷的接收大员打开内承运库的库房时,他们惊呆了.四月十日起,李自成的卫队开始从这里往外搬运白银.这次史无前例的白银运输活动的目击者杨士聪在他的《甲申核真略》一书中记载了国库存银的详细数量:3700万两.他因此感叹,3700万两白银,相当于两年的“三饷”加派,假如能取出这些白银,抵消加派,那对流军力量的扩张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财富,竟然不愿在生死存亡之际稍加使用,崇祯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统治者与货币关系的阐释.
另一个糟糕的消息是,崇祯宫廷中的大臣与宦官们,与皇帝一样的贪恋白银.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下令设立“比饷镇抚司”,以大将刘宗敏、李过主持,收缴前明官员的财产.该司下发标准,要求各级前明官员按照“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的标准上缴白银.为了保证收缴效率,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作为刑具.重刑之下饷资甚为可观.此前对崇祯皇帝捐纳军饷动议无动于衷的官员,竟都数十万上百万地贡献起财产来.加上被各级军官私人收缴,以及未被收缴的囤积白银,流入中国的10000吨白银已经有两成被囤积在京师皇族各级官员的家中.而民间私人窖藏白银的行为在明代也不少见,崇祯以后,随着战乱的升级,囤积白银的现象出现得更为普遍. 货币紧缩带来的明王朝经济压力,也最终越来越明显,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王朝终于轰然倒下
从1630年至1640年,或1636年左右,美洲银矿的发现对降低白银价值的效果似乎已经完结.白银价值相对于谷价价值的降低,从来没有达到过这种地步.”当这场危机到来时,由于统一的世界市场的连动作用,在欧洲猛烈爆发了“价格革命”,西班牙出现通货膨胀加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遭遇了冲击,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在中国,由于白银价格大幅度跌落,明末崇祯年间发生了金银比价与欧洲拉平的现象,达到了1∶13.社会出现了通货危机,银贱物贵,结果是:一方面国家既缺少白银,另一方面则是米谷等实物也相当匮乏,市场一片萧条.而白银单位价值下跌,与以往比较,同样数量的小麦和劳务必须支付更多的白银才能取得,这使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迫切地需要更多的白银.但与此同时,美洲和日本银矿的开采量却在减少,流入量也在减少,实际上,无论国内还是世界,白银生产和流通都在缩减.于是,在中外互动的世界经济危机作用下,明朝社会动荡加剧,各种危机集体爆发.这就是所谓的“内外交困”,而此时的大明帝国再力图“有为”,却已经是完全无回天之力了.
再问: 既然内库有那么多钱崇祯为什么不拿出来用而是到大臣那边逼着捐饷呢?据说他是个节俭的皇帝,但是绝对不是个守财奴啊
再答: 史书的确记载崇祯很节俭,但是崇祯是个守财奴。国库空虚,宁愿加派赋税,也不愿意拿出皇宫里的私人小金库拿出来;私人金库相当于大明朝30年的国家税收7000万两。 《恸余杂记》:“闯贼西奔,括宫中得金银七千余万两,驼载而去,天下闻而惑之。以为先帝宫中有藏金如许,足支数十年,而顾以二百四十万练饷之加,失天下心,致成瓦解。即甚昏愚,亦不至此。吴喧山曰,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