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地理 > 作业

地貌(地貌。)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地理作业 时间:2024/06/04 01:48:08
请总结各种地貌的分布及其特征
地貌(地貌。)
解题思路: 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五种基本地貌。另外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黄土地貌等。
解题过程: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如下:①地貌形态特征和形态分类,包括海、陆、山、平原、盆地等的组合形态特征,以及更微细的地形起伏特征和形态类型等。②地貌成因和成因分类。岩石和构造是造成各种地貌的物质基础,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可划分成众多的地貌成因类型。③地貌年代。地貌年代的确定是阐明地形发展的基础。根据各种地貌形态之间的高差、交切、掩埋或重叠等关系,可确定地貌形成的相对顺序;根据古生物地层法、年间法和同位素年代法,可以确定地貌的地质年代。④地貌分带。受气候和纬度、高度的控制,地貌的分布有地带性。这种地带性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重要的影响。⑤地貌发展。地貌形态随时间而不断发展。在地貌发展的不同阶段,地貌特征及其组合均有差异。但在地貌发展的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年代,同一类型的地貌重叠发育,构成地貌发展的继承性。例如在亚热带和温带的大陆中心地区,干旱气候长期存在,则发育了地球上的巨大沙漠。地貌发展的研究对于整治环境和国土规划等有实际意义。

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
中国喀斯特的地带性特征
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①热带喀斯特以峰林—洼地为代表,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一洼地地貌。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度。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
中国热带海洋的珊湖礁是最年轻的碳酸盐岩,大多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高出海面仅几米至10余米,发育了大的洞穴和天生桥、滨岸溶蚀崖及溶沟、石芽等,构成礁岛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观。
②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以缓丘—洼地(谷地)为代表,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公里。洼地较少,每平方公里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坡度一般为25度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
③温带喀斯特以喀斯特化山地干谷为代表,地下洞穴虽有发育,一般都为裂隙性洞穴,其规模较小。喀斯特泉较为突出,一般都有较大的汇水面积和较大的流量,例如趵突泉和娘子关泉等。这一带中洼地极少,干谷众多。正地形与普通山地类同,惟山顶有残存的古亚热带发育的缓丘—洼地和缓丘—干谷等地貌。强烈下切的河流形成峡谷,局部地区,如拒马河两岸有类峰林地貌。
④干旱地区喀斯特现象发育微弱,仅在少数灰岩裂隙中有轻微的溶蚀痕迹,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极少,已不能构成渗漏和地基不稳的因素。
⑤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喀斯特处于冰缘作用下,冻融风化强烈,喀斯特地貌颇具特色,常见的有冻融 石丘、石墙等,其下部覆盖冰缘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发育有很浅的岩洞,还可见到一些穿洞。偶见洼地。喀斯特的开发利用喀斯特地区地表异常缺水和多洪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但地下水蕴藏丰富,径流系数在热带喀斯特区域为50~80%。亚热带喀斯特区域为30~40%,温带为10~20%。在华北一些石灰岩分布 地区,地下水在山前以泉的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河南辉县的百泉、山西太原的晋祠泉、阳泉的娘子关泉和济南的趵突泉等。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泉,对工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泉堵地下河,钻井提水等方法可解决工农业用水。地下河纵剖面呈阶梯状,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筑坝发电。如云南丘北六郎洞水电站,是中国第1座利用地下河的水电站。湘、黔也利用这种优越条件建造了多座400千瓦以上的地下水电站。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库渗漏,对坝体、交通线和厂矿建筑等构成不稳定的因素。研究和探测地下洞穴的分布,及时采取措施,是喀斯特地区建设成功的关键。喀斯特地区有丰富的矿床,例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石膏和岩盐等。在喀斯特剥蚀面上和洼地中沉积有铝土矿,古溶洞和裂罅中沉积 有铅、锌、硫化物、汞等砂矿体,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油和天然气的良好场所,华北地区的一些油田就是位于喀斯特区域。有些溶洞可作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
喀斯特发育的多轮回和地带性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巧夺天工的洞穴奇景,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上世纪初中外学者进行罗布泊联合考察时,在罗布泊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发现这种奇特的地貌,并根据维族人对此的称呼来命名,再译回中文就成了“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在世界上许多的干旱区都可以找到,在中国也并不仅限于新疆。从青海的鱼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凉,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间都可以看到“雅丹地貌 ”,是西北内陆的最大一片“雅丹地貌”分布区;但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地貌 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黄土地貌
(Loess landform)风成黄土披盖在不同的下伏地貌上,再经流水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通常分谷间地貌、沟谷地貌、谷坡地貌和潜蚀地貌四大类。
黄土谷间地貌 被谷地分割的黄土地貌,主要有塬、梁、峁,墹、坪等。①黄土塬。指地面高而平坦的黄土堆积地形,黄土层大多较厚,边缘常被沟谷切割,并有明显的斜坡。主要是黄土堆积在早期形成的平原地形上,后经流水侵蚀切割而成。②黄土梁。指长条形的黄土丘陵,长可达几公里,梁脊起伏较小,横剖面略呈穹形,梁顶的边缘常有明显坡折,梁坡坡度在10~25°。主要由黄土覆盖在下伏梁状地形上而成。塬被密集的平行沟谷切割也可发育成黄土梁地形。③黄土峁。指孤立的黄土丘陵,峁顶多呈浑圆的凸形坡,斜坡较陡。主要是黄土覆盖在丘状古地形上而成,黄土梁经沟谷分割也可发育成黄土峁。峁常出现在地面切割破碎的河流下游地带或河流交汇的地方。峁与峁相连可构成峁梁。④黄土墹,指黄土覆盖在古河谷平原,以后未经流水切割而形成的平缓的长条形凹地,除雨季外,凹地中一般没有水流。⑤黄土坪。指黄土墹被沟谷切割而成的黄土阶地或台地,由平坦或微微倾斜的台面和陡峭的边坡组成。
黄土沟各地貌 在黄土区由沟谷侵蚀形成的地 貌。黄土区侵蚀强烈,常出现千沟万壑,地面支离破碎的现象。沟谷有浅沟、切沟、冲沟和规模较大的干沟、河沟等。干沟和河沟可下切到黄土的下伏基岩,并有经常性流水,成为大河的支流。黄土区的沟谷常形成密集的沟谷系统,上游段以浅沟、切沟为主,下游段以干沟、河沟为主。沟谷的横剖面大多深陡,沟坡的边坡很不稳定。
黄土谷坡地貌 黄土区塬、梁、峁、坪的边坡或黄土沟谷边坡的地貌。坡度一般较大,黄土块体或碎屑沿坡可经常发生崩塌、滑坡和泻溜等。位于黄土沟边的地面,在沟蚀、崩塌和泻溜等多种营力作用下还可形成孤立的黄土柱。
黄土潜蚀地貌 由黄土区的潜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水沿土体中的垂直裂隙和孔隙下渗,使土中的钙质溶解淋失,一部分分散的粉质颗粒也可能被下渗水流带走,并从而引起地面的塌陷。潜蚀作用可在地面形成浅碟状或漏斗状陷穴,陷穴间的残留部分可成为狭窄的黄土桥。
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抗蚀力弱,黄土区又多暴雨,在天然植被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并从而引起地力降低、耕地缩小的现象。大量的泥土淤积库渠,破坏水利,甚至发生大规模的泥流、滑坡,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水土保持在黄土区是极为迫切的工作。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