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有关哲学大题的答题方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6/05 07:24:31
最近我们学到了哲学第二单元第一课,老师发了张卷子是关于第一单元的,让我们对着答案看大题。我感觉和文化生活的答题模式有不一样的地方,很多材料中体现不到的都是从书上写的,哲学题和其他三册的大题有异同点吗?听学长学姐说哲学很好学,只要背熟了大题就能写出来,可是我感觉做哲学的大题比其他三册的要难,是不是因为没有记熟呢?哲学的知识点很散,不容易总结,老师我该用什么方法记哲学的知识点?感觉非常不好记。谢谢老师。
有关哲学大题的答题方法
解题思路: 审题:研究设问定方向,分清归纳和演绎。 细读材料划层次,通过材料抓主题. 答题:根据设问定原理,两个信息要对齐, 列出提纲再对照,规范文字慎答题
解题过程:
一、哲学的学习方法。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强烈的思辩色彩。对于刚开始接触哲学的同学来说,入门较难,学好更不简单,因而必须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反复实践、提炼总结、反馈省悟,才能掌握哲学学习的基本要领,从而打开通往智慧的大门。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一、二、三、四”数字口诀学习思路,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 把握一条逻辑主线。
这条逻辑主线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整个《哲学常识》就是按照这样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机构成的,具体来说,“是什么”就是指这个“世界本质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为什么”就是指“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世界是客观的,为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怎么样”就是指“世界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世界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怎么办”就是指“面对这个世界我们人类究竟应该怎么办”,是坚持联系地看问题还是孤立地看问题,是坚持发展地看问题还是静止地看问题,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还是片面地看问题,是坚持积极发挥人的能动性还是消极等待,是坚持集体主义还是应该坚持个人主义,是坚持贡献为主还是坚持索取为主,是为理想而奋斗还是空想或幻想,是坚持实践的观点还是坚持主观主义,等等。
“二”—— 活用两对基本关系。
1.活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始终会用一定的世界观作指导。因此,我们在学习哲学时应始终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了解一个世界观,要联系到这个世界观相对应的方法论;接触一种方法论,必须追根溯源找到这种方法论的世界观源头。比如说,物质决定意识,学习这个世界观,我们要联想到它的方法论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碰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式的看问题,我们要意识到它是片面看问题,源自于没有看到矛盾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错误世界观。
2.活用基本理论与生活实际的关系。哲学作为一种抽象的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来自于各门具体科学,任何一个哲学基本原理都可以从实际生活找到对应参照事例,任何一个现实问题都能通过一定的哲学基本原理来加以解释。因此,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为了加深理解,强化认识,我们应自觉地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而不要进行纯粹的“思想实验”,尽量用身边例子或现实热点把难以理解的理论通俗化、简单化、生活化,比如说在理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时,可以联系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由于国家利益的驱使,可以化敌为友,也可变友为敌。
“三”—— 培养三种思维能力。
1.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学习哲学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其核心要求就是改变过去那种“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单一向度的思维,而树立起“亦此亦彼”、“非此非彼”、“亦对亦错”、“非对非错”的复合双向思维,并利用这种辩证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看待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上,只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的思维是机械的唯物思想,除此之外还能够认识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思维才是辩证思维。再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上,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是片面思维,既抓主要矛盾又重视次要矛盾的解决才是辩证思维。
2.抽象思维能力。哲学原理大多数是抽象的结论,要透彻理解这些结论必须依靠抽象思维能力。建立抽象思维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不着边际的虚空想象,而仍然应该时时处处以具体事物为参照,从建立形象思维入手,在生动形象的具体思维内容上引导出较为深刻的、一般性的抽象思维。比如在理解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时,许多同学想当然地认为个性和共性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于是认为个性是寓于共性之中的,这就是形象思维定势,而实质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要理解这个结论必须有抽象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先假设一个具体的共性,例如水果的共性包括含有果酸、糖等成分,味甜、多汁等,再具体地联系苹果、甘蔗、橘子等,思考水果的这些共性是不是寓于这些个别的具体的水果之中,由此而抽象出基本结论。
3.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有效地分析与综合,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运用这些逻辑思维是证实哲学结论、获得新知识的途径,只有掌握一定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深刻领会抽象的哲学道理,也才能够由此及彼地推导出更多的理论。比如,我们已知两个基本理论: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完成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就要求运用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把①②两个基本理论结合起来考虑推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质变完成后又会是新的量变的开始。
“四”—— 构建四个知识模块。
1.唯物论模块。包含的主要知识考点有: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实。
2.辩证法模块。包含的主要知识考点有:联系和发展,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矛盾及其特点,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科学思维方法,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
3.认识论模块。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和认识,现象和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4.人生观模块。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理想与现实。
二、哲学主观题的做题方法(理论+材料)
基本套路:1、看设问,准确把握答题的方向和理论范围;2、看材料,确定答题要点;3、书写:先写理论,然后把理论和材料结合起来阐述。
例题:
1、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试问: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分)
(2)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4分)
(3)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6分)
2、,辨析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认识。(11分)
3、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12分)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答案:1(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2分)
(2)第一,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2分)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分)
(3)①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分)
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塌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分)
③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2分)
2,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分)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句话是正确的。(2分)
(2)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但是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个人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2分)。还有一个就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2分),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他们都是实践的产物,他们都来源于实践。(2分)
所以,题目混淆了实践的来源和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是片面的。(1分)
3,每点3分,共12分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12分)材料一: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偏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
(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
5、(18分)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材料二:14—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声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先锋和文化巨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
(2)结合材料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4、(12分)(1)材料一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材料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分)
(2)材料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它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错误的。(5分)
材料二看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科学的。(5分)
5、(18分)(1)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3分)②一定形态的又反作用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3分)
(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①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4分)②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4分)③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变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4分)
6.材料一: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偏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二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影响,试列举他体现在哪些方面
(1)材料一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整个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与人的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二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主宰和本原,认为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2)宗教思想都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另外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尽管不系统,但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者上帝神等主宰世界,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7.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哲学可能正确或者比较正确反映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也可能错误和歪曲地反映,所以只有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史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8、材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但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
材料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新要求,将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请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3分这一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2分党中央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风气出现的问题这个客观实际,适时提出“八荣八辱”,符合时代的要求。3分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3分 坚持“八荣八辱”,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全社会倡导“八荣”反对“八耻”,必将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3分
9、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1分
(2)规律是客观的。2分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分题中观点承认了规律是客观的,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分一旦违背规律,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2分但却陷入了过分拘泥于客观条件的泥潭!1分
(3)人在自然灾害中确实无法抗拒,显地渺小。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4分(如提前预报、灾前预防、灾后抢救)
10、近一段时间以来,两岸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新的积极因素,台海紧张局势出现了某些缓和的迹象,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也开始清楚认识到台湾当局是逆历史潮流而行。台湾政局目前形势微妙,尤以陈水扁为代表等台独分子寝食难安。但是,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斗争仍然是严峻的、复杂的,坚决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仍然是两岸同胞的共同任务。胡锦涛强调,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构建和平稳定的两岸的关系,对两岸同胞有利,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有利。我们可以通过香港澳门模式,在此基础上,“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正在起到示范作用。
请从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三个角度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3分台湾属于中国的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台湾是中国的,台湾人就是中国人”这一理念,但偏偏有人忽视这一客观事实,例如陈水扁多次在党会上宣传台独思想以及台湾想在联合国占一席之地等,这都是台独分子无视客观存在,坚持“一中一台”,妄图将台湾分裂出去,这种行为必将受到国内外华人的谴责,也将会影响海峡两岸的和平与发展。3分
(2)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认识由实践决定,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3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通过耳闻目睹,加深了对“一国两制”的认识,增强了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认同感。随着香港在“一国两制”基础上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台湾同胞将进一步看到,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是完全行得通的。3分
(3)台湾和整个中国是相互联系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3分但部分(即台湾)出现问题时,也会影响整体(即全国)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搞好局部,办事情从全局出发,恰当地处理好台湾问题,如两岸“三通”的发展正说明了这一意义。3分
注:如果言之成理,用其他原理也可酌情给分。
11、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青藏铁路建设面临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体建设人员在充分借鉴世界铁路先进技术的同时,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开展大量科学试验,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
请从规律客观性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分)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2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分)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正是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结果。(2分)
12、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木桶原理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哲学方法论启示?
木桶原理体现了整体的部分的辩证关系。(2分)它给我们的哲学方法论启示是: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3分)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