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科学探究小报内容科学探究小报的题材和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7 06:33:03
科学探究小报内容
科学探究小报的题材和内容
科学探究小报内容科学探究小报的题材和内容
http://www.shusy.com/ReadNews.asp?NewsID=1267
http://www.handsbrain.com/article_share.php?articleid=4865
http://www.zjscedu.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458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一门指导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生活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小学科学的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活动过程.小学生对周围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来自于儿童的天性,这也是最基本的学习动机.但这种主要来自于好奇的探究倾向,最初只是潜在的动机力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尤其要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儿童化三者的有机结合.
一、浓厚的科学味
作为科学老师,既然教的是科学,就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以一种科研者的身份鞭策自己,充分利用各种科学资源,引领孩子们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学习科学.那么在备课中我们就得思考:问题的产生是学生真正的需要吗?做活动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我们的动手做有多少思维价值?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科学吗?
其次要力求真实,自己做的活动尽量强调学生动手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生长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教师的教学也要真实:设计的是一个真情景,发生的是一个真事件,产生的是一个真问题,经历的是一个真过程.
最后通过教师一系列科学有效地教学措施,使学生不仅得出科学性的知识结果,更能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形成以及科学探究的习惯与方法.
例如在上《蜗牛》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事先捉了蜗牛养在家里,那种迫不及待与蜗牛近距离接触,并生活在一起是全班学生一致的愿望.他们为了能把自己的蜗牛喂养得棒棒的,就会想尽办法找各种食物给它,并且逐步摸清了蜗牛最喜欢吃什么东西.在照顾蜗牛的过程中,更多的发现了蜗牛的特点及生活习性.它的嘴巴是怎么样的;吃东西还会发出声音;蜗牛是怎么走路的;还会装死等等甚至有人还给蜗牛洗澡啊,进行蜗牛赛跑……这是仅靠课堂短短40分钟里,老师让学生观察蜗牛的效果是远远达不到的.我们应当把以往“灌输”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成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细致、有计划地研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体验、感悟科学的过程.”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渐养成对身边不起眼、习以为常的事物观察研究的习惯.
二、生动的情趣味
科学课必须要符合其科学逻辑,但也不能枯燥乏味,除了要注重开展活动的探究性,科学性之外,应体现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避免采用生硬说教和死板实验的教育环境带给学生厌倦,反感等负面影响.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最忌的就是“平、满、浅、空”.一忌讲课平铺直叙,无风无浪.口传知识是引不起学生一点兴趣的.二忌把课堂塞得满满当当,不留半点空隙,补充的内容多而杂,其实课堂上也应留有余地,更要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三忌知识结构的浅薄,没有提升.为了学生主体发展,新的科学教材是开放的,开放意味着教材有“空间”,那么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先读出这些省去的东西,尽力读出更多的内容,这是教师读教材的基本功,要知道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四忌空洞乏味,不借助任何载体和工具.
要把科学课上出情趣味来,就要想办法吸引孩子的眼和心,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好动、好胜、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在导入课时,要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如有一位老师在上《光的传播》时,把学生带入一个黑暗的教室,拉上了窗帘,关闭了所有的灯,问孩子:今天的教室与以往有什么不同?这就是为了激发探究的愿望而创设的探究情境.教师为学生首先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就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
在组织活动实验中,要激发学生好动的细胞.在认识光源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体会到光源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光的研究兴趣.又如在《加热和冷却》中,教师让学生研究蜡烛的加热与冷却时,发给每个人一支蜡烛,点燃加热后,用滴下的蜡油在彩色纸上作画.谁都想把画作得很美,况且又是平常不接触的新奇方法,学生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等蜡油在纸上冷却了就定型了一幅画.此时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观察到了蜡烛加热与冷却的全过程以及变化.
在小组合作竞争时,调动孩子的好胜心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我在上《简单电路》时,比赛哪一组能先使小灯泡发亮,学生便会积极思考并且动作迅速地合作完成,争夺第一.如学完《肺和呼吸》这一课,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一幅“戒烟宣传小报”,进行展览评比,学生带着好胜心,也会完成得十分出色.除此之外,课堂也要联系生活,让他们觉得科学课不仅好玩,更与生活息息相关,有时也能用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如自行制作的指南针,手掌日晷等还能用于实际生活.
科学探究中有了趣味性,课堂就呈现了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学生的记忆也会深刻,神经兴奋却不紧张,使学生的思维随课堂的生动有趣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来.
三、亲切的儿童味
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来做科学,但面对的毕竟是小学生,而在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不宜搞得太复杂.要突出主要教学目标,做到“万绿从中一点红”,过程上更要“小中见大”,材料上能越简单,越典型越好.
如我在上《热空气和冷空气》时,让学生研究空气受热时会怎样流动呢?其中有一个小实验,用纸蛇转动来证明空气受热向上流动.材料简单易操作,但又不失生动,学生十分热情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不同部位试验,当放在火焰上方,看到纸蛇旋转起来那一刻,大家是多么兴奋,有人甚至欢呼起来:“纸蛇活啦!”
在活动过程中也要符合儿童的特点,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可让学生独立研究,而有些需要两两合作甚至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当学生通过观察验证发现并提出问题不成熟、不完整时,教师要多鼓励,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气氛,促进学生积极观察探索,形成创新的心理愿望.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喜悦.如果是望天难登的感觉,久之会使其丧失活动的兴趣.
总之,把握好科学活动中的“三味性”,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思维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真正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持续的探究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