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广东高考】语文 文言文 备考问题 .翻译怎么拿满分?广东考生+老师进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01 04:04:30
【广东高考】语文 文言文 备考问题 .翻译怎么拿满分?广东考生+老师进谢谢
无论是五三,学校备考,还是其他参考书都有120个文言实词.18个虚词.但是显然,根据五三的描述,和本人对真题的思考发现,实词基本不会考那120个.那么显然不能靠那120个实词度过难关.语文考110-130的朋友说一下你们是怎么对付那俩条可恶的翻译题的.+一条实词选择题的.背实词?疯狂地做题?抑或是干脆大量地找课外的文言文来看.时间不多了,急求啊.分数要多少给多少,谢谢!
【不要给我复制那120个实词虚词的翻译!!不要复制垃圾答案谢谢.】
满不满分无所谓,但是总不能零分吧.
【广东高考】语文 文言文 备考问题 .翻译怎么拿满分?广东考生+老师进谢谢
文言文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所谓“直译”就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和落实,只有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时候,才依据原文意义进行意译。
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义,是将文言文句子准确翻译为现代汉语的重要前提。要准确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必须从理解该句上下文的段落意义入手。所以说,“宏观把握”、“语境着手”是准确理解文言文句子意义的基础。当我们由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而局部理解了文章中具体句子的意义以后,就可以进行文言句子的翻译了。
将文言句子翻译现代汉语,考生必须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
第一,“信、达、雅”的翻译要求:“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义,不添、不加、不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能够具体落实的字词就尽可能地在译文中有所落实,并保持原句的特点;“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雅”就是译文语句优美,用词造句比较讲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
第二,“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译;“补”指增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删”指删除,就是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换”指替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调”,指“调整”,就是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第三,由“会义”到“操作”的翻译步骤:“会义”就是通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文句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并在翻译之后检查文意是否表达清楚,前后是否对应,上下文是否一致、语意是否吻合语境。
一般而言,文言文翻译到了具体的操作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翻译策略,使翻译达到“信、达、雅”的要求和标准:
第一,关键实词的翻译策略。翻译关键实词,其操作策略一般有三种:①“语法结构分析法”。如翻译“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汉书?严光转》),其中“乃令以物色反之”是一个祈使句,承前省去主语“帝”,“令”后省略兼语“人”。该句的翻译难点就是“物色”。如果将“物色”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寻求”含义的话,它用在介词“以”之后就说不通——介词之后只能跟宾语。由此可见,“物色”应是个名词。它是什么意思呢?根据上下文“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和“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分析,光武帝可能在让人凭着长相寻找严光,所以“物色”作“形体相貌”讲最合适。②“句式结构分析法”。古汉语十分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这就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方便。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贾宜《过秦论》),是个“正对”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特点可知,处于同一位置的“固”与“地”词性相同,都是名词,那它们的意思也必然接近,据此推知,“固”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可译为“坚固的地方”。③“成语联想法”。现代汉语的成语,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因而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所以,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意义。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要求翻译“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一句,其关键词“曲意”,就可以在从成语中“曲意逢迎”的意义推断出“曲意”一词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计迎合讨好别人”,据此可知“曲意”是“违心的迎合、奉承”,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是蔡京为了讨好徐绩和何执中而巴结奉承他们,所以在翻译时需补充主语,整句便可译为“(蔡京)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第二,关键虚词的翻译策略。由于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功能是无法分开的,所以,我们在翻译虚词时既不能离开语境,也不能脱离句式。在我们掌握了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15个虚词的各个义项和它的语法功能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翻译文言虚词,还应掌握一些虚词的翻译规律和技巧。凡是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可以代替的文言虚词,如果硬译反而别扭,因而可以不译。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标志结构的的词语、句中停顿的词,以及词中虚设成分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中“之”作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可以不译。“也”表停顿,“矣”为语气词也不需要译,只要把句子的语气译出就可以了。凡是标志古汉语句式的文言虚词,不一定翻译出对应的词语,但一定要调整相关句式和语序,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和语序规范来翻译文言句式。如2004年陕西等省卷第15题有“此金者,圣人所以惠养老臣也”一句的翻译,这是一个判断句,表示判断的标志就是“……者,……也”,这里的“者”和“也”就无须翻译出具体的对应词语,但一定要将该句的判断句式翻译为现代汉语的判断形式。至于句中的“所以”一词,也是一个重点虚词,它在文言文中有三种语法功能,第一种表“……原因”,第二种是表“……东西”,第三种是表“……目的”或者表示“为了……”,由上下文语境可知,此句中的“所以”是第二种,全句可译为“这些金钱,是圣明的皇上赐我用来养老的的”。
第三,修辞句的翻译策略。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可采用变通的翻译形式,或意译为“坚固的城防”,或以现代汉语的比喻形式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运用借代的句子要翻译,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应翻译为“贫民”,“缙绅”应翻译为“官员”,“三尺”应翻译为“法律”,“万钟”应翻译为“高官厚禄”,等等。婉说,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婉说的句子,应按照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替换,该换成什么就换成什么说法,可将“山陵崩”译为“百年之后”,可将“填沟壑”译为“死了以后”。至于运用互文的句子,既不能直译,也不能替换,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不能译为“秦代的明月,汉代的关塞”,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位置。相对于现代文阅读而言,文言文试题平稳,得分相对较易,因此是考生高考得分的一大亮点,也是考生在高考总复习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那么,在高考的冲刺阶段,应该怎样进行文言文的复习呢?
一、复习策略: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高中语文六册课本涵盖了大纲所规定的各项基础知识,包括常用词、句式、活用、通假等内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我们有效应对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前提。复习时可以采用一课带多课的方式,即选取几篇在词语、句式比较典型,且涉及文言知识面较广的课文。如通过《鸿门宴》一文,不仅可以掌握“因、如、举、谢、意”等多义词的用法,将六册教材中富代表性的常用义项都归纳整理,还可以抓住“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一判断句,联系其它课文中与之相同或不同的判断句,集中归纳整理判断句的七种不同类型,等等。这样通过几课书就可以复习常用实、虚词,文言句式,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诸多方面的问题,用时少而见效快。
二、阅读策略:由浅入深,逐层深入。
1、整体感知、总体把握
快速浏览全文,确定人物身份,主要事件以及结局,尤其注意君主、上司、同僚对中心人物的态度,人物的遭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2、善于借助,揣摩文意
首先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题目,文段的注解和出处,加深对选段文意的理解。其次是要善于借助题干和选项,最关键是要利用好实词解释题和选择题最后一题的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第三是借助知识背景,包括语文课上学过的,也包括其它课上(如历史课)学到的知识。
3、重读文章,准确把握
经过前面两个步骤,我们的学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
三、答题策略:题型不同,区别对待。
高考试卷,不仅考查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考查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对于实词释义类题目,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解释正确的,反之则为解释错误的。有的实词词义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2、对虚词用法类题目,首先可以利用每组中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句子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来衡量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具体做法是代入。其次看虚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前后内容。还可借助语法知识分析。
3、对句式类题目,要充分考虑文章内容因素的作用,尤其要关注原文中该句前后的句子。注意借助标志词。
4、对信息筛选类题目,基本思路是:将几个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最好是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5、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概括、分析题,注意区分“作者观点态度”与“所述事件””、与世人的见解、与读者的见解之间的区分。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谨防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
6、对文言文翻译题,最重要的就是找准给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句中的重要动词、形容词,活用,特殊句式常常是给分点,务必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