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数n=4,l=0 电子有两个的元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6 01:07:39
量子数n=4,l=0 电子有两个的元素
将下列量子数用原子轨道符号表示 N=2 L=2 M=0

首先请注意,量子数n,l,m应该用小写字母.n=2,第二层;l=2,d轨道.第二层没有d轨道,即l应小于等于n-1.故题出错了.

量子数为n=3,l=2,m=2的能级可允许的最多电子数为多少!给个详细的回答!

2个一个轨道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自旋方向不同)再问:不明白!n=3,l=2,m=2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再答:根据取值规律:n=3,l=2,m=2时,ms=+1/2或-1/2。所以只有2个电子。再问:如果是

量子数为n=3,l=2,m=2的能级可允许的最多电子数为多少个

是两个.根据Pauli不相容原理,系统中没有两个四个量子数都相同的电子.现在已经有3个量子数(n,l,m)都相同,只能在第四个量子数上不同.第四个量子数自旋磁量子数只能取正二分之一或负二分之一两个值,

某元素基态原子,有量子数为n=4,l=0,m=0的一个电子和n=3,l=2,的10个电子.该元素价电子构型?

有量子数为n=4,---------即第四层l=0,--------即s轨道m=0的一个电子---------即4s1n=3,-----------第三层l=2,----------d轨道10个电子-

量子数n=4的电子层有几个亚层

电子层,电子云按照其轨道与原子核的距离分成不同的层.亚层,就是每个层里的电子云又可以根据角向量(就是轨道的形状)再分成不同的类型,就叫亚层.N是第4层,有4个亚层,分别是4s4p4d4f.O层是第五层

量子数为n=3,l=1时,则该层原子轨道上可允许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多少个?

n=3,l=1说明题目只考虑3p这一亚层上的电子数.p轨道有三个延展方向,分别是x、y和z,每一个方向上最多放自选方向相反的2个电子.这样算的话,那就是3*2=6个电子了.

主量子数&电子层数这两个是不是一个东西啊?还有 副量子数和角量子数 是不是也是一个意思啊?最后.磁量子数有事什么?= =

一共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对应电子主壳层,对于氢原子来说决定原子的能量,对于多电子原子决定主要能量;副量子数也叫角量子数,决定电子的角动量;磁量子数决定电子的角动量的空间取向;自旋磁量子数决定电子的自旋

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仅有1个电子,此电子的量子数是 n=4 l=0 m=0 ms=1/2问符合条件的元素有几种

在第四周期中最外层电子包括了3d和4s,如果是Cr和Cu的话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6和11了.判断是否最外层电子要根据能级图.并不是它是第n周期的元素它的最外层电子就是由nsnpnd...组成再问:

H原子主量子数n=1,那角量子数L=0,也就一个能量级

这样的,氢原子轨道用n,L,m三个量子数来描述,n=1,2,.∞L=0,1,..,n-1m=-L,-(L-1),...,0,1,2,..L所以它的量子态有无穷多的.但是,H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它的能量最

外层电子排布为“量子数n=4,l=0的电子有2个”的元素只有一个,还是有多个?解释下哈~

外层电子排布为“量子数n=4,l=0的电子有2个”的元素:基态原子外层电子排布为4s2,其电子排布为[Ar]4s2,原子序数=20,元素钙Ca.只有1个.

符号4d表示,主量子数n等于?角量子数等于?该电子层最多可有?种空间取向,该电子亚层最多有?个电子.

4d主量子数n=4,角量子数l=2,该亚层最多有5种空间取向,分别对应磁量子数m为-2、-1、0、+1、+2的5个轨道(磁量子数取值范围为-l~+l的整数),每个轨道最多能填充2个自旋反平行的电子,所

量子数n=2,L=1时,可允许的最多电子数为

选B轨道上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²,故为2x2²=8

一个原子中,量子数n=3,l=2,m=2,可允许的电子数最多是多少?

是2个.Pauli原理规定,没有两个电子的4个量子数都相同.题中已经有三个量子数相同了,只能最后一个量子数ms不同.而ms只能取正负二分之一两个值,故最多有两个电子.

量子数当n=2,l=1,m=0,ms=?

1/2或-1/2,电子的自旋只有这两种可能的取值.

角量子数与电子式形状主量子数(n):电子层数(k,l,m,n,o,p)角量子数(l):电子云形状(0..n-1)0球形电

看看量子力学,和数理方法,然后用mathematica,画画就知道了,直白的解释有些困难

A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2个量子数n=4,l=0的电子,量子数n=3,l=2的轨道上无电

A:价电子构型为:4s2,为CaB:价电子构型为:3s23p5,为Cl(1)对(2)错,CaO+H2O=Ca(OH)2(3)对(4)错,2HCl+CaO=CaCl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