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观点认为电子在原子核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5 12:10:30
量子力学观点认为电子在原子核
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运动吗为什么

是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对电子有力的作用

电子在什么作用下围绕原子核运动?

在电子被原子核的吸引束缚能力束缚的时候,会围绕原子核运动.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因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原子核比电子大,所以是电子被原子核所吸.

为什么原子的电子绕原子核转?电子在什么情况下不会转?

原子核带正电而且质量大,电子带负电而且质量小,如果不转会因为静电力的作用而使电子掉到原子核里去.没法不转.

在原子中,电子绕原子核移动时,速度是多少?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速度是小于光速的,不可能大等于光速.以s电子为例,s电子是轨道为圆形的电子.其它的诸如p电子、d电子、f电子还要计算其轨道角动量引起的能量,较为复杂;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求出一个最

原子核物理和量子力学,谁更难学?

肯定是量子力学了.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许多物理学分支都是在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量子力学相比原子核物理更难学.

经典物理认为氢原子核外的电子在原子核的库伦引力作用下绕核做匀速圆周运动,假设电子的运动轨道半径为r

(1)k*e^2/r^2=m*r*(4*π^2)/T^2求得T=根号(4*π^2*m*r^3/(k*e^2)(2)k*e^2/r^2=m*v^2/r求得Ek=m*v^2/2=k*e^2/(2*r)

带负点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里绕核运动对吗?

是的,绕原子核做无规则运动.这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模型(电子云模型)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对于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在一个确定时刻其空间坐标与动量不能同时测准,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海

为什么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区域有远有近?

这个是要到大学才学的.核外电子数太多的话就要分层运动,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三个原则:①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这里轨道不是电子层的意思,电子层不同包含的轨道数也是不同的.)②洪特规则.同

电子在原子核绕核运动

电子是在原子核外绕核运动,但它不是象宏观物体那样有运动的轨道,呈电子云状态.

H原子核外大多数电子在原子核附近运动

H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只能说电子的轨道在原子核附近运动的几率比较大,不能说大多数电子在原子核附近.实际上,这句话本来就有问题,什么叫附近,对于附近的定义是什么呢?所以说,一看就是不严谨的人出的不严谨的题

量子力学:原子.原子核 电子.

是指动能和势能.内能本来就是物体内部原子或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合成.化学能本质上来说也是原子间相互的势能.你看薛定谔方程,本来就是把粒子的动能和势能用算符表示出来,然后求这个算符的本征值和本征函数.其中

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3.显示中性的粒子有:分子、原子、中子4.带正电的粒子有:质子、原子核5.带负电的粒子有:电子6.决定质子质量大小的是:

电子以什么规律在原子核外运动?

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薛定谔由波粒二象性,提出薛定谔方程.通过计算薛定谔方程得出电子及其轨道.核外电子在一定范围内随机出现,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的大小在图上的表示就是电子云,H的电子云就是成圆形中

在原子核中,由于电子不断吸收外界的能量,从而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脱离电子层,形成光子,这观点正确吗.

错.电子吸收足够的能量就会跃迁跃迁就会释放光子而不是它变成光子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释放光子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吸收光子而它本身还是电子,不变.

量子力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在量子力学中,测量过程本身对系统造成影响.1.不确定性原理2.机率3.粒子的不可区分性和泡利原理4.量子纠缠5.量子脱散有疑问的话,看看参考资料.

电子绕原子核旋转,为什么不会撞到原子核?谁在提供电子的能量?

电子不绕原子核旋转2.原子核存在斥力,请自查“撸瑟福散射实验”3.不知道

原子内部是电子和原子核吗?还是原子内部只有原子核,而电子在原子外面?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内含有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原子核外部是其它粒子—电子.

经典物理认为氢原子核外的电子在原子核的库仑引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电子的运动轨道半径为r,求

由库仑力提供向心力,Ke^2/r^2=mr(2π/T)^2,就可以求出T了.向心力改用mV^2/R,就可以求出V,动能也就好求了.

电子在围绕原子核外部空间运动

确实,在电子层与原子核之间,的确是空的.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就是把一群倒霉的α粒子撞向同样倒霉的金箔中,结果发现大部分粒子都顺利地通过,方向没有改变,只有少部分方向改变,极少部分被反弹回来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