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点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3m s²,则质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9:30:00
质点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3m s²,则质点
已知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t,经历时间为t,求该物体在二分之一时刻的速度.

1楼是中间位移推导过程中间时刻的速度:V(2/t)=s/t=(v0+v)/2推导:V(2/t)=v0+at/2因为v(t)=v0+att=(V-v0)/a把t=(V-v0)/a代入V(2/t)=v0+

一质点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一秒内的位移是2米,那么质点在第lOs内

第一秒内平均速度是2m/s,这也是中间时刻0.5s时的瞬时速度.a*0.5=2,则加速度a=4m/s^2.第十秒平均速度是中间时刻9.5s的瞬时速度,即v=at=4*9.5=38m/s,则第十秒内位移

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0=2m/s,4s内位移为20m

因为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4s内的平均速度为20/4=5m/s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是瞬时速度则2s末的速度为5m/s(2+v)/2=20/4则4s末速度v=8m/s

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为2m/s.3s后速度变为4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因为方向并没有告诉,所以选ABC(矢量三角形)请在hi上找我

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初速度为0.5m/s,在第9s内

解题思路:根据运动学公式的结论和质点在9s内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物体在4.5s末的速度分析求解解题过程:见附件

一质点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加速度为1m/s^2,该质点在某1秒内通过的位移为6m,求在1s前该质点运动的时

你列错了.你看看我的分析有没有道理:设1秒前该质点的速度为v,则v就是某1秒内的初速度,即有6=vt+1/2at²而a=1m/s^2,t=1s,解得v=5.5m/s.这个v又是一秒前的速度,

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初速度为0.5m/s,在第9s内比第5s内的

可以用逐差公式(连续相同的时间间隔运动的位移差是个常数,这个常数是aT2,a是加速度,T是相同的时间间隔),第9s内的位移和第5s内的位移都是1s时间运动的位移,即T=1s,第9s内位移—第8s内位移

物体做初速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在第1秒内的位移为1米求它的加速度为

因为物体做初速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秒内的位移为1米,所以第1秒平均速度为1m/s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所以v0.5s=1m/sa=v变化/t变化=2m/s^2

为什么几个初速度为零的勻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是直线?

几个匀变速的加速度可以合成为一个恒定的合加速度,所以还是初速度为零对匀加速运动.

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和运动的轨迹一定是直线吗?

不一定是直线.只有合加速度与合初速度在一条直线上时,合运动才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质点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S=(1/2)at²在第三秒末至第五秒末质点的位移为40米S(t=5)-S(t=3)=40(1/2)a*5²-(1/2)a*3²=4

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一定是直线 这句话为啥是对的呀?

针锋答案:采用跟你一样的思路,轨迹为一点,也没有违背直线的范畴,点是直线的元素.真实原因:其实所举特殊的现象倾向于无实际意义的边缘特例,不顺应这道题要考的知识点和初衷,所以不会与参考答案相符.

质点的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及加速度哪些为零哪些不为零?匀速直线,曲线运动,变速直线,曲线运动

当质点的速度始终在一条直线上时,那么质点的法向加速度为0.切向加速度在速度大小不改变时不变.加速度的平方等于切向的平方加上法向的平方.综上,当质点的速度的方向改变时具有法向加速度,而当质点的速度的大小

关于不在同一直线的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两个分运动的加速度恒定,因此合加速度是恒定的,所以合运动的性质一定是匀变速运动;当合速度与合加速度在一条直线上时,合运动是直线运动,当合速度与合加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合运动是曲线运动.所以CD正确.

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合运动还是沿加速度方向做匀速支线运动吗

不一定,要看合初速度与合加速度的方向关系,如果同向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不同则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再问:做直线运动初速度不是与加速度相同吗那和速度不就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了吗再答:合初速度和合加速度方向相反时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推论

1第几秒末的速度比V1:V2:V3……Vn=1:2:3……n2前几秒末的位移比S1:S2:S3……Sn=1:2^2:3^2……n^23前几秒内的位移比S1:S2:S3……Sn=1:3:5……(2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