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求图示梁在已知力偶M=10kNm作用下,支座A.B的约束反力.图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6 12:24:17
试求图示梁在已知力偶M=10kNm作用下,支座A.B的约束反力.图中
已知一次函数y=kx+2k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y=10/x的图像在第一象限交与A(5,m),求k与m

先联立两方程,将X=5代入,解得K=2/7将X=5代入y=10/x得m=2

图示杆AB有一导槽,该导槽套于杆CD的销钉上.今在杆AB、CD上分别作用一力偶如图,已知其中力偶矩M1=1000N.m,

关键是要看懂:该导槽套于杆CD的销钉上!于是,该处的受力方向要与AB杆垂直!对AB、CD用力矩平衡原理,就OK了!

关于差分放大电路的问题.在图示电路中,已知VCC=10V,VEE=-10V,恒流源电路I=1 mA,RB1=RB2=1K

(1)电路静态时T1和T2管的集电极电位,由于电路对称且有恒流源的作用,则T1和T2的集电极电位为10-0.5*10=5V.(2)电路的差模放大倍数Ad=β*RC/(RB+rbe)=500/3=166

图示扭转圆截面杆,已知:d=60mm ,m=5kNm 试求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

最大切应力=115MPa再问:为什么我算出来117MPa公式是tmax=16乘5乘1000/3.14乘0.06的三次方再答:我又算了一遍:5000000/(0.2*60*60*60)=115.7没有3

理论力学,已知力偶求支座反力.

分析B点力的指向A:整体机构处于平衡,所以合外力为零.从而主矢为零.而外加的两个力偶M是没有主矢的,所以两个支座提供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现在还不能推出在同一直线上.又因为主矩为零.比方说对A点取

一道材料力学问题图示简支梁,在截面C处承受矩为ME的集中力偶作用,试建立梁的剪力与剪矩方程.在第一问中A与B的支反力是怎

答:在第一问中A与B的支反力是列平衡方程算出来的;两个支反力的方向是不同的;因为集中力偶引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力,而力臂为L,所以A与B的支反力都等于ME/L.再问:两个支反力方向相反不应该是一正

已知点A(m,n),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第三象限,其坐标m,n满足3m+2n=k-9,2m+n=k-7.(1)、求整数K

由3m+2n=k-9,2m+n=k-7得m=k-5,n=3-k∵m﹤0,n﹤0∴3﹤k﹤5∵k是整数∴k=4(a+b)³-k(a+b)=(a+b)³-4(a+b)=(a+b)[(a

力偶矩的平移比如在一条由简支支撑的刚体长杆ACB上,AB为两端点,长度4m,C为中点,C点附加一力偶矩M=2kN*m,方

力偶可以在作用平面内任意平移,因为对平面内任意一点的力偶矩是完全一样的,不论力偶移动到哪里,这个刚体在平面上运动的角速度等物理量都是完全一样的.你说有力偶在物体边上不能使物体转动,那是受到了摩擦力的影

已知F=10KN,力偶矩m=20KN·m,求梁的支座反力

ΣMA=0,FB.12m-10KN.8m+20KN.m=0FB=5KN(向上)ΣMB=0,-FAy.12m+10KN.4m+20KN.m=0FAy=5KN(向上)ΣFx=0,FAx=0

试求图示梁在已知力偶M=10kNm作用下,支座A、B的约束反力.图中

【第一题】∑MA=0,FBy·l+M=0,FBy=-M/l=-10/4=-2.5kN【方向向下】∑Fy=0,FBy+FAy=0,FAy=-FBy=2.5kN【方向向上】【第二题】∑MB=0,FAy·L

外伸梁AC受集中力F及力偶的作用.已知F=2KN,力矩M=1.5KN,求A,B支座反力,

再答:���ⲻ���ף�����ɡ�再问:�ܰ��һ�����������ͼ��再答:

求大学题力学:梁的支承和荷载如图所示,已知力F、力偶的矩M和均布荷载的集度q,求支座A和B处的反力!大师帮一下.

再问:非常感谢再问:再问一下再问:再答:先采纳了再开个题!再问:求图示平面力系的合成结果再问:大师好厉害再问:赞再答:求哪个啊再问:给你发过去再问:再问:再答:题目是求哪个力再问:求图示平面力系的合成

图示系统处于同一铅垂平面内,其矩为M=6mgL/π的主动力偶作用于质量为m1=2m、长度为L1=2L的均质细直杆BD上(

若不计A的质量,那么力矩M所做的功,就是提供了弹性势能的增大和BD的动能.力矩做的功是Mθ,都是已知.弹性势能是1/2*k(2L-L)^2,也是已知.BD动能是1/2*Jw^2,w是角速度,正是要求的

1.试求图示梁的支座反力.已知q=2kN/m,a=1m.

由静力学公式ΣMB=0;得Rc×2-q×1×0.5=0;解得C支座反力Rc=0.5kN;由ΣY=0,得Rb+Rc-q×1=0;Rb+0.5-2=0解得Rb=1.5kN由ΣMA=0,得Ma-q×1×1.

如图示,已知线段AB=30厘米,点C在AB上,点M,N分别是AC和CB的中点,求MN的长度

MN=MC+CN=AC/2+CB/2=(AC+CB)/2=AB/2=30/2=15厘米1515厘米AB=AC+BC点M和点N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所以2MC=AC,2NC=BC所以2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