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碳淬火心部板条马氏体粗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5 12:19:29
渗碳淬火心部板条马氏体粗大
900度渗碳淬火920度渗碳淬火有什么区别?

渗碳温度和渗碳速度呈指数关系,所以温度高的渗碳速度明显要快很多,但是渗碳温度高也有很多不利,对于过热敏感性高的钢种,如锰钢,高的渗碳温度容易导致过热、组织粗大,残奥增多,对渗碳不利.920度对大部分碳

15CRMN的渗碳淬火温度是多少,才能保证其心部硬度在25-28之间

15CRMN的渗碳淬火温度一般在850度,要保证其心部硬度与淬火介质和零件的尺寸有直接关系,如我们用光亮淬火油淬直径不大于30MM的零件都可以达到25-28HRC

渗碳淬火收缩渗碳淬火后零件变短

淬火后工件收缩的原因,主要是工件在加工前应该进行退火或者正火处理,这样可以消除工件材料内部在锻打、轧制时所产生的应力,工件经过退火或者正火处理后,再在淬火时,就可以减小淬火的变形量.

什么是调质?什么是渗碳?什么是淬火?

调质:淬火加高温回火(500--650摄氏度),调质后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其综合性能好.市场上卖的调质钢材料即为在出厂时淬火加高温回火过了,选购此材料后不需要再做什么处理就可以满足一般的机加工要求.渗碳

渗碳淬火变形怎么控制

渗碳淬火的变形控制和多数热处理工艺的变形控制是基本相同的,多从工艺过程的各部分分别考虑:1零件摆放堆叠,应考虑摆放的方式,堆叠的层数,重量等,避免热处理过程中由于零件自重和堆叠重压变形.2加热阶段,应

渗碳、淬火、回火之间的区别

渗碳:把工件放入渗碳介质中,在900~950℃加热,保温,使钢件表层增碳的过程.渗碳后必须淬火,使表面得到马氏体,才能实现渗碳的目的.淬火:把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而后快速冷却下来的一种

渗碳淬火和调质的区别

渗碳是一种使碳原子渗入工件表面的过程,所以它是改变了表面的成分从而达到使表面具有更高的硬度和耐磨性.淬火是家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用一定的介质冷却的方法来改变工件内部组织成分的方法.调质是淬火加回火

0cr13钢渗碳淬火后能有硬度吗,是马氏体吗?

有硬度,不大应该不是马氏体

钢表面淬火+低温回火的组织的表层和心部都是马氏体吗 那为什么还要用 表面淬火呢

表层肯定是马氏体组织,心部可能有一部分的马氏体,根据刚的淬透性不同而定,表面淬火一般都是对表面硬度要求比较高的工件而是用的,这样做的话生产效率高,节约成本,

渗碳淬火和高频感应加热淬火的区别

共同点:表面硬化技术,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区别:根本区别是渗碳改变了零件淬硬区化学成分,即通过化学反应扩散提高了表面含碳量,而高频只是通过表面加热继而改变表面组织而达到表面硬化的目的.另一点,两种工艺

工件渗碳淬火的应用与目的

低碳钢一般价位比较低一些,硬度不好,但韧性比较好,经表面渗碳后改变表面组织淬火提高硬度,能使表面硬度加强增加耐磨性,但同时内部具有韧性,使材料不容易断裂.在某些即需要硬度又需要韧性的场合得以广范应用.

渗碳淬火后马氏体的问题

20Cr淬火后心部是低碳马氏体,也就是平行排列的板条马氏体,腐蚀后是黄色,这和腐蚀的深浅有关,一般条件下,无法定性.

为什么马氏体在淬火时,要分级

因为马氏体的三维组织形态通常有片状(plate)或者板条状(lath),但是在金相观察中(二维)通常表现为针状(needle-shaped),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为针状的原因.马氏体的晶体结

说明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马氏体属于淬火组织.板条状马氏体是低碳马氏体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板条状分布,主要存在于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中;片状马氏体在显微镜下呈针片状分布,该组织主要存在于中碳钢、中碳合金钢或高碳钢中.

渗碳淬火的金相20Cr的一个渗碳淬火样品,心部均匀分布黑色竹叶状应该是 低碳马氏体吧?还有均匀分布的亮白色,应该是铁素体

心部是低碳马氏体应为板条状!均匀分布的亮白色,应该是块状物吧,那是未溶铁素体吧,注意观察是否网状?大片的白色组织是残留奥氏体,隐约观察到的是针状马氏体(高碳)白色组织注意和碳化物区分,残留奥氏体是不规

表面渗碳淬火,渗碳层深:0.0.3,硬度HV500~

0.3-0.3mm深度,后者是维氏硬度值500-700

自攻螺钉热处理方式是渗碳淬火+回火,心部硬度偏高,金相组织回火马氏体粗大,请问是什么原因

自攻螺钉热处理是渗碳淬火+回火,心部硬度偏高,金相组织回火马氏体粗大.渗碳层厚了,因为自攻螺钉尺寸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全部淬上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