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唯一对外通商的城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1:50:16
清朝唯一对外通商的城市
清朝前期,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招致后人的批评.

对内实行满汉一家,文化互融.对外加强中西交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这样做,本国内部团结了,文化差异不大了,造反的就少了,学习外国,自己也强大了.哎,要是我有先知的能力,那我就不实行封建君主制的,让民主制

清朝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有何影响?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再答:导致中外交流消失…中国夜郎自大逐渐被人赶上…丧权辱国再答:因为认为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外界物品…以天朝自居不屑于与人交往…切海疆明朝残余故封锁海疆以保安全

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对内 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清朝的统一有何意义?

对外:闭关锁国对内: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文字狱,缓解满汉矛盾,禁止圈占农民土地清朝在国家法制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对蒙古等民族地区采取了“因俗而治”和“众建而分其势”的统治政策.清朝平定青海后,自雍正初至末

清朝的对外态度

解题思路:同学你好。对你勤奋好学精神表示肯定。解题过程:(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2)畏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贸易频繁的城市有哪些

唐朝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中心,城里设立了鸿胪寺和典客属等机构,专门负责接待外国贵宾和少数民族使节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港口.设立了市舶使,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对外贸易官署.

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曾今只允许开放哪个城市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曾今只允许开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在广州设立十三行,广州的行商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了广州整个对外贸易,形成了一个“公行”贸易制度

清朝的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大臣是什么意思.

清代亦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清末改称提法使,简称臬司.“按察”相当于古代的“陈臬”,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明朝地方官员分为三司,分别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管“

清朝是什么时候设立南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的?

清代的话一开始主要是理藩院,掌管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漠南东部蒙古诸部先后归顺清朝,同年七月,皇太极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均设蒙古承政一

清朝晚期中国的对外政策?

清朝晚期的对外政策,由闭关锁国到局部被迫开放口岸,由奋起还击到被动挨打,由主张主权到割地赔款,由蔑视外国到崇洋媚外.这就是晚清对处政策的写照.

清朝时期的对外政策

解题思路:您好,本题主要考查对于清朝时期中国对外交往中的态度,由于中国明清时期盲目排外,夜郎自大,对于西方文化,极端排斥,以天朝上国自居。解题过程:答案B最终答案:略

比较唐朝的对外交往政策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得到的启示

对外政策使得唐朝能够一直繁荣下去,而闭关政策让清朝更腐败,所以启迪我们如今的国家需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政策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清朝 闭关锁国政策 允许港口对外通商么?

当然有,鸦片战争前广州是唯一和海外通商的港口.十三行就是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对外实行了什么政策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诸如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对外还是比较开明的,与强大的沙俄战后签订《尼布楚条约》,保卫自己的同时给强大的沙俄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之两百年内不敢有所行动;对于朝鲜、日本则安抚并使之称臣;对于新

清朝闭门锁国唯一开放的海港是什么地方

广州.广州的十三行是唯一可进行对外贸易的场所

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是?

清宣宗道光皇帝(1782-1850),名爱新觉罗旻宁,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的身份继位的皇帝.他是嘉庆帝的次子,由于长子的早夭,所以他是事实上的嫡长子.所以他是大清朝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

清朝前期实行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清朝是由一个马上民族——女真族发展而来,这个马上民族男女老幼能骑善射,性格豪迈奔放,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为了拓展自己的领土,更主要的是他们希望从环境险恶的东北地区移居到物华天宝的中原地区,所以从努

清朝后期实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简论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江苏海安县紫石中学陈小军(226600)所谓对外政策,主要是指一国对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考察认识、判断评价及相应的决策措施.19世纪及20世纪初,清朝对外政策的演

全国对外通商开放口岸有哪些?

口岸分为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一类口岸是指由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部分口岸);二类口岸是指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并管理的口岸.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