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1.08升的水注入一个长15厘米,宽12厘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22 23:14:00
江1.08升的水注入一个长15厘米,宽12厘米
计算圆锥的底面积贝贝将1500毫升水注入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水面高15厘米,然后将一个高是6厘米的圆锥形铅锤浸没于水中,这

圆柱形容器底面积:1500÷15=100(厘米)圆锥形铅锤体积:100×(16.5-15)=150(立方厘米)圆锥的底面积:150÷6×3=75(平方厘米)1500÷15×(16.5-15)÷6×3=

若将一个长为200米 宽为40米 高为8米的长方体水池中的水注入一个正方体水池净化

长方体的体积是200×40×8=64000立方米64000=40×40×40所以正方体水池的边长是40米

自来水养金鱼,水注入鱼缸前在阳光下暴晒的原因——化学题

因为普通的自来水在自来水厂都要通入氯气消毒,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化学方程式:Cl2+H2O=HCl+HClO次氯酸见光分解生成盐酸和游离态原子氧化学方程式:2HClO=2HCl+O2其中氧气

把900立方分米的水注入长2米,宽1.5米的水池中,水深多少米?

900立方分米=0.9立方米0.9/(2*1.5)=0.9/3=0.3米

一个游泳池长30米宽10米深1.5米在他的地面和四壁贴瓷砖那么瓷砖的面积是多少,把180立方米水注入水深多少?

贴420平方米的瓷砖水深0.6米一个设计师的回答~希望能帮到您~再问:算式

将刚沸腾的水注入烧瓶中,瓶塞塞紧后,用冷水浇瓶底,水又重新沸腾,

嗯,瓶塞塞紧后则体积V不变,用冷水浇瓶底那么温度T减小.根据PV/T=C(常量),此时压强P减小.因为压强减小,沸点降低,所以水又重新沸腾.你所说的“同样现象该怎么做”是指什么?如果是说此时不用冷水浇

一个桶的容积是64升,从桶中倒出部分酒精后,用水注满,然后又从桶里到处与第一次等量的混合物,再用水注满,最后桶内有纯酒精

第一次倒出x升纯酒精,剩余纯酒精64-x升;加水注满,浓度变为(64-X)/64第二次倒出X后,倒出酒精为量X*(64-X)/64;故剩余酒精量为(64-x)-X*(64-X)/64=(64-X)*(

贝贝为了测量一块铁块的体积,她将600mL水注入一个圆柱形玻璃容器中,水深10cm,接着将铁块完全浸入水中,

先算容器的底面积:s=600/10=60铁块浸没后排开的深度为11.5-10=1.5所以铁块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V=60x1.5=90ml

一个长方形水池 长5米 宽4米 现在将15立方米的水注入水池 水深多少米

15÷(4×5)=0.75米如果我的回答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如果有疑问继续追问,衷心感谢你的支持

自来水养金鱼,水注入鱼缸前在阳光下暴晒的原因

因为普通的自来水在自来水厂都要通入氯气消毒,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化学方程式:Cl2+H2O=HCl+HClO次氯酸见光分解生成盐酸和游离态原子氧化学方程式:2HClO=2HCl+O2其中氧气

第一题 在容器里有12摄氏度的水6升,现将温度为80摄氏度的水注入里面,使容器里混合的水的温度不低于20摄氏度,且不高于

第一题在容器里有12摄氏度的水6升,现将温度为80摄氏度的水注入里面,使容器里混合的水的温度不低于20摄氏度,且不高于24摄氏度,注入80摄氏度的水应多少升?这题是高中物理题,涉及到水的比热容.第二题

将氯水注入Kl溶液中,用力振荡,再注入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看到的现象是()

D氯和I-反应生成I2,碘被CCl4萃取,因为CCl4密度比水大,所以在下层,所以碘也被萃取到了下层,下层显紫色.上层是Cl-的水溶液,无色.

长江水注入哪个海

长江的东入海口是上海的黄浦江,直接进入东海

一个容器里装满了40升酒精,第一次倒出一部分纯酒精后,用水注满;第二次又倒出同样多的混合液体后,再用水注满,此时,容器内

设第一次倒出纯酒精x升,则容器里还有(40-x)升酒精,x升水.40×25%=40-x-x×40−x40,解得x=20或x=60,由题意得x=20.答:第一次倒出的酒精的升数为20升.

将一个长2*10^3dm,宽4*10^2dm,高8*10dm的长方体的水注入正方体能否刚好注满

“ROUROUDECHUNF”:长2*10^3dm=2000dm=200m,宽4*10^2dm=400dm=40m,高8*10dm=80dm=8m200m×40m×8m=64000m³&su

新制氯水注入氯化钠溶液化学方程式

通入溴化钠Cl+2NaBr=2NaCl+Br2

将10cm立方厘米的水注入长5m,宽4m的小水池内,水的深度是( )米.

这哪里变态啦,上课听讲就应该写得出啊.顺便鄙视楼上,连单位都不化.10cm=0.1m5*4=20(平方米)0.1除以20=0.005(m)